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词简表 (ABBREVIATIONS)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酶催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 第14-19页 |
1.1.1 酶催化Aldol反应 | 第14-15页 |
1.1.2 酶催化Knoevenagel反应 | 第15-16页 |
1.1.3 酶催化Henry反应 | 第16页 |
1.1.4 酶催化Michael反应 | 第16-17页 |
1.1.5 酶催化Markovnikov反应 | 第17-18页 |
1.1.6 酶催化Morita-Baylis-Hillman反应 | 第18-19页 |
1.2 含糖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应用 | 第19-20页 |
1.3 含糖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3.1 抗肿瘤活性 | 第20-21页 |
1.3.2 抗氧化和消除自由基活性 | 第21页 |
1.3.3 抗菌及抗病毒活性 | 第21-22页 |
1.3.4 抗炎活性 | 第22页 |
1.3.5 抗心血管疾病 | 第22-23页 |
1.3.6 其它药理活性 | 第23页 |
1.4 酶促含糖黄酮类化合物酯化反应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5.1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25-26页 |
1.5.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7-34页 |
2.1 微流控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2.1.1 微流控技术的概述 | 第27页 |
2.1.2 微流控反应器组成和制作材料 | 第27-29页 |
2.1.3 微流控技术的特点 | 第29-30页 |
2.2 微流控技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 第30-34页 |
第三章 在微流控技术下酶促含糖黄酮类化合物酯化反应 | 第34-51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9页 |
3.2.1 实验试剂和器材 | 第35-36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3.2.3 含糖黄酮类化合物与乙烯酯的酶促酯化反应方法 | 第36-39页 |
3.3 微反应器中酶促含糖黄酮类化合物的酯化反应条件研究 | 第39-44页 |
3.3.1 溶剂比对酶促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2 底物摩尔比对酶促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41页 |
3.3.3 反应温度对酶促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4 反应时间对酶促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5 供体结构对酶促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6 受体结构对酶促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44页 |
3.4 微流控条件下酶促含糖黄酮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数据表征 | 第44-50页 |
3.4.1 新橙皮苷与乙酸乙烯酯反应 | 第45页 |
3.4.2 新橙皮苷与月桂酸乙烯酯反应 | 第45-46页 |
3.4.3 新橙皮苷与棕榈酸乙烯酯反应 | 第46-47页 |
3.4.4 新橙皮苷二氢查耳酮与乙酸乙烯酯反应 | 第47-48页 |
3.4.5 新橙皮苷二氢查耳酮与月桂酸乙烯酯反应 | 第48页 |
3.4.6 新橙皮苷二氢查耳酮与棕榈酸乙烯酯反应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含糖黄酮酯类化合物的抑菌作用 | 第51-57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54页 |
4.2.1 实验试剂和器材 | 第51-52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4.2.3 实验菌种 | 第52页 |
4.2.4 含糖黄酮酯类化合物的抗菌活性测定 | 第52-54页 |
4.3 含糖黄酮酯类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总结 | 第57-58页 |
5.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