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新型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1.1 重组活载体疫苗 | 第12-13页 |
1.1.2 树突状细胞疫苗 | 第13-14页 |
1.1.3 转基因植物疫苗 | 第14-15页 |
1.1.4 核酸疫苗 | 第15-16页 |
1.2 杆状病毒简介 | 第16-23页 |
1.2.1 杆状病毒的分类 | 第16-17页 |
1.2.2 杆状病毒的复制 | 第17-18页 |
1.2.3 杆状病毒的应用研究 | 第18-20页 |
1.2.4 杆状病毒与表面展示 | 第20-23页 |
1.3 杆状病毒介导的外源基因表达的优化 | 第23-26页 |
1.3.1 添加组蛋白脱乙酰基酶(HDAC)抑制剂 | 第24页 |
1.3.2 添加微管解聚剂 | 第24页 |
1.3.3 细胞及细胞系 | 第24页 |
1.3.4 细胞分化状态的影响 | 第24页 |
1.3.5 启动子的影响 | 第24-25页 |
1.3.6 表达盒的分子生物学水平改进 | 第25页 |
1.3.7 杆状病毒假型化(杆状病毒表面展示) | 第25-26页 |
1.4 小结 | 第26-28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8-6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38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8页 |
2.1.2 供试菌种和质粒 | 第28-33页 |
2.1.3 扩增引物 | 第33-34页 |
2.1.4 主要分子生物学及生化试剂 | 第34-35页 |
2.1.5 主要缓冲液及试剂配制 | 第35-37页 |
2.1.6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7-3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8-63页 |
2.2.1 VSV-G、pH- VSV-G 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第38-44页 |
2.2.2 重组转移载体pWK 的构建及鉴定 | 第44-49页 |
2.2.3 重组转移载体pWK-ITR 的构建 | 第49-52页 |
2.2.4 重组转移载体pWK(-)的构建 | 第52-55页 |
2.2.5 重组转移载体pWK-EGFP、pWK-ITR-EGFP、pWK(-)-EGFP 的构建 | 第55-56页 |
2.2.6 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载体Bacmid-EGFP 的构建 | 第56-58页 |
2.2.7 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载体Bacmid-EGFP 转染Sf9 细胞 | 第58-59页 |
2.2.8 重组杆状病毒的扩增及滴度测定 | 第59-60页 |
2.2.9 重组杆状病毒对OL 细胞的基因转移 | 第60-61页 |
2.2.10 绿色荧光蛋白的检测 | 第61-63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63-90页 |
3.1 VSV-G 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第63-64页 |
3.1.1 VSV-G 基因的PCR 扩增 | 第63页 |
3.1.2 重组子pT-VSV-G 的鉴定 | 第63-64页 |
3.2 pH-VSV-G 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第64-67页 |
3.2.1 pT-VSV-G、pFastBac 的酶切连接 | 第64-65页 |
3.2.2 PCR 扩增pH-VSV-G | 第65页 |
3.2.3 pT-pH-VSV-G 的鉴定 | 第65-67页 |
3.3 重组转移载体pWK 的构建 | 第67-70页 |
3.3.1 启动子EF1αPCR 扩增 | 第67页 |
3.3.2 重组子pT-EF1α的鉴定 | 第67-68页 |
3.3.3 重组子pT-EF1α与pFB-VSVGED-WPRE 的连接 | 第68-70页 |
3.4 重组转移载体pWK 的mapping 验证 | 第70-71页 |
3.5 重组转移载体pWK-ITR 的构建 | 第71-76页 |
3.5.1 L-ITR,R-ITR 的扩增及回收 | 第71页 |
3.5.2 L-ITR 与pWK 的连接及鉴定 | 第71-73页 |
3.5.3 R-ITR 与pWK-L-ITR 的连接及鉴定 | 第73-76页 |
3.6 pWK(-)的构建及鉴定 | 第76-78页 |
3.6.1 EF1α与的pFastBac[pH-] 酶切连接 | 第76页 |
3.6.2 polyA 的PCR 扩增 | 第76-77页 |
3.6.3 polyA 与pWK-FastBac[pH-] -EF1α的酶切连接 | 第77页 |
3.6.4 pWK(-)的酶切鉴定 | 第77-78页 |
3.7 重组转移载体pWK-EGFP 、pWK-ITR-EGFP、pWK(-)-EGFP 的构建及鉴定 | 第78-82页 |
3.7.1 EGFP 的PCR 扩增 | 第78-79页 |
3.7.2 pWK、pWK-ITR、pWK(-)与EGFP 的酶切连接 | 第79-80页 |
3.7.3 pWK-EGFP 、pWK-ITR-EGFP 的菌落PCR 鉴定 | 第80-81页 |
3.7.4 pWK-EGFP 、pWK-ITR-EGFP 、pWK(-)-EGFP 的酶切鉴定 | 第81-82页 |
3.8 重组Bacmid-WK-EGFP 、Bacmid-WK-ITR-EGFP、Bacmid-WK(-)-EGFP 转染昆虫细胞 | 第82-86页 |
3.8.1 对照组昆虫细胞的96 小时变化 | 第82-83页 |
3.8.2 重组Bacmid-WK-ITR-E4 转染昆虫细胞的96 小时变化 | 第83-84页 |
3.8.3 重组Bacmid-WK-E19 转染昆虫细胞的96 小时变化 | 第84-85页 |
3.8.4 重组Bacmid-WK(-)-E 转染昆虫细胞的96 小时变化 | 第85-86页 |
3.9 病毒的扩增及效价测定 | 第86-87页 |
3.10 重组杆状病毒侵染OL 细胞后EGFP 的表达 | 第87-90页 |
第4章 讨论 | 第90-95页 |
4.1 启动子的选择 | 第90页 |
4.2 改进型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 第90页 |
4.3 VSV-G 假型化杆状病毒转导效率的比较 | 第90-91页 |
4.4 WPRE 对于外源蛋白表达效率的影响 | 第91-92页 |
4.5 ITRs 对于EGFP 表达的影响 | 第92页 |
4.6 多克隆位点设计 | 第92页 |
4.7 重组杆状病毒与禽类疫苗的开发 | 第92-93页 |
4.8 本试验的下一步工作 | 第93-95页 |
结论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7页 |
硕士期间所发表论文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