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前言 | 第10-14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2 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3 主要工作量 | 第12-13页 |
1.4 主要认识与成果 | 第13-14页 |
2 成矿地质背景 | 第14-21页 |
2.1 地层 | 第15-18页 |
2.2 岩浆岩 | 第18页 |
2.2.1 岩体特征 | 第18页 |
2.2.2 脉岩种类及特征 | 第18页 |
2.2.3 爆破角砾岩体 | 第18页 |
2.3 构造 | 第18-21页 |
2.3.1 褶皱 | 第19页 |
2.3.2 断裂 | 第19-21页 |
3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1-37页 |
3.1 矿区地质概况 | 第21-24页 |
3.1.1 地层 | 第21-22页 |
3.1.2 构造 | 第22-24页 |
3.1.2.1 北东向断裂构造 | 第22-23页 |
3.1.2.2 近东西向断裂构造 | 第23页 |
3.1.2.3 北西向断裂构造 | 第23页 |
3.1.2.4 近南北向断裂构造 | 第23-24页 |
3.1.3 岩浆岩 | 第24页 |
3.2 含金构造特征 | 第24-27页 |
3.2.1 14 号脉构造特征 | 第25-26页 |
3.2.2 1 号脉构造特征 | 第26-27页 |
3.3 矿体特征 | 第27-33页 |
3.3.1 14 号脉矿体形态、产状、空间分布 | 第28-31页 |
3.3.1.1 14 号脉Ⅱ号主矿体特征 | 第28-30页 |
3.3.1.2 14 号脉Ⅰ号主矿体特征 | 第30-31页 |
3.3.2 1 号脉矿体形态、产状、空间分布 | 第31-33页 |
3.3.2.1 1 号脉Ⅱ2 号矿体特征 | 第32页 |
3.3.2.2 1 号脉Ⅰ号矿体特征 | 第32-33页 |
3.4 矿石矿物组成 | 第33-34页 |
3.4.1 矿石的结构 | 第33-34页 |
3.4.2 矿石的构造 | 第34页 |
3.4.3 矿物共生关系 | 第34页 |
3.5 成矿阶段划分 | 第34-35页 |
3.6 围岩蚀变特征 | 第35-37页 |
4 控矿构造解析 | 第37-61页 |
4.1 基本地质特征 | 第37-39页 |
4.1.1 F14 断裂特征 | 第37-38页 |
4.1.2 F1 断裂特征 | 第38-39页 |
4.2 控矿构造解析 | 第39-55页 |
4.2.1 矿区构造应力分析 | 第39-49页 |
4.2.1.1 节理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及其分组 | 第39-41页 |
4.2.1.2 节理的配套 | 第41-43页 |
4.2.1.3 节理的分期 | 第43-46页 |
4.2.1.4 主应力方向的确定 | 第46-48页 |
4.2.1.5 厘定矿区构造活动史 | 第48-49页 |
4.2.2 近EW 向F14 控矿断裂分析 | 第49-52页 |
4.2.2.1 F14 断裂带中的次级断裂 | 第49-50页 |
4.2.2.2 F14 断裂带中发育的石英脉 | 第50-51页 |
4.2.2.3 F14 断裂活动史 | 第51-52页 |
4.2.3 NE 向F1 控矿断裂分析 | 第52-55页 |
4.2.3.1 F1 断裂带中的次级断裂 | 第52-54页 |
4.2.3.2 F1 断裂带中发育的石英脉 | 第54页 |
4.2.3.3 F1 断裂活动史 | 第54-55页 |
4.3 构造控矿作用 | 第55-61页 |
4.3.1 断裂的形态、规模、产状直接决定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 | 第55-56页 |
4.3.2 断裂构造产状的变化对金矿化富集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2.1 NE 向F1 控矿断裂 | 第56页 |
4.3.2.2 近东西向F14 控矿断裂 | 第56-57页 |
4.3.3 构造的交汇及分枝复合部位的控矿特征 | 第57-58页 |
4.3.4 不同类型的金矿其矿体赋存部位不一样 | 第58-59页 |
4.3.5 断裂的走向与金矿化的关系 | 第59页 |
4.3.6 构造应力场与成矿的关系 | 第59-61页 |
5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