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铜绿假单胞菌烯酰-ACP还原酶抑制剂先导化合物筛选 | 第12-39页 |
1.1 前言 | 第12-22页 |
1.1.1 假单胞菌属病原菌及其危害 | 第12页 |
1.1.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理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1.3 新型抗生素的筛选策略 | 第14-15页 |
1.1.3.1 合理的药物设计 | 第14-15页 |
1.1.3.2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 第15页 |
1.1.4 以烯酰-ACP还原酶为靶标的抗生素筛选 | 第15-21页 |
1.1.4.1 细菌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简介 | 第15-18页 |
1.1.4.2 烯酰-ACP还原酶(enoyl-ACP reductase,ENR) | 第18-19页 |
1.1.4.3 ENR抑制剂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1.4.4 以铜绿假单胞菌FabI为靶标的可行性分析 | 第21页 |
1.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2 实验材料 | 第22-25页 |
1.2.1 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22页 |
1.2.2 培养基 | 第22页 |
1.2.3 试剂 | 第22-25页 |
1.2.3.1 质粒和总DNA提取、质粒转化时所用试剂 | 第22-23页 |
1.2.3.2 SDS-PAGE电泳所需试剂 | 第23-24页 |
1.2.3.3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Native-PAGE)电泳所需试剂 | 第24页 |
1.2.3.4 酶切、酶连、PCR和DNA回收所需试剂 | 第24页 |
1.2.3.5 蛋白质表达纯化所用试剂 | 第24-25页 |
1.2.3.6 酶活性及抑制剂检测所用试剂 | 第25页 |
1.2.4 仪器 | 第25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1.3.1 fabI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第25-26页 |
1.3.1.1 铜绿假单胞菌的总DNA和E.coli质粒的提取 | 第25页 |
1.3.1.2 PCR扩增 | 第25-26页 |
1.3.1.3 酶切、连接和转化 | 第26页 |
1.3.2 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26页 |
1.3.3 FabI体外活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6-27页 |
1.3.3.1 以holo-ACP为底物的反应体系 | 第26-27页 |
1.3.3.2 以丙二酸单酰CoA为底物的反应体系 | 第27页 |
1.3.3.3 FabI催化反应检测方法 | 第27页 |
1.3.3.4 FabI活性检测 | 第27页 |
1.3.4 FabI新型抑制剂先导化合物的计算机虚拟筛选 | 第27-28页 |
1.3.5 先导化合物抗菌活性测定 | 第28页 |
1.3.6 先导化合物抑制活性检测及抑制模型的预测 | 第28页 |
1.3.6.1 不同抑制剂在相同底物浓度下的抑制曲线测定 | 第28页 |
1.3.6.2 抑制模型的预测 | 第28页 |
1.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8-38页 |
1.4.1 fabI基因PCR扩增 | 第28页 |
1.4.2 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第28-29页 |
1.4.3 以holo-ACP为底物检测FabI酶活 | 第29-31页 |
1.4.4 抑制剂先导化合物计算机虚拟筛选结果 | 第31页 |
1.4.5 先导化合物MIC_(90)值测定 | 第31-32页 |
1.4.6 先导化合物抑制活性检测结果 | 第32-34页 |
1.4.6.1 以丙二酸单酰CoA为底物的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32-33页 |
1.4.6.2 不同抑制剂分别对两种酶的抑制效果 | 第33-34页 |
1.4.7 抑制剂先导化合物抑制模型的确定 | 第34-38页 |
1.5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二章 一株高效降解2-甲基异茨醇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其BAC文库的构建 | 第39-55页 |
2.1 前言 | 第39-45页 |
2.1.1 2-甲基异茨醇(2-MIB)的产生及危害 | 第39-41页 |
2.1.2 2-MIB研究概况 | 第41-42页 |
2.1.2.1 2-MIB物理及化学性质 | 第41页 |
2.1.2.2 2-MIB的富集及检测方法 | 第41-42页 |
2.1.2.3 2-MIB有机合成 | 第42页 |
2.1.3 2-MIB的常规水处理工艺 | 第42-43页 |
2.1.4 生物降解2-MIB | 第43-44页 |
2.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44-4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5-50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2.2.1.1 样品采集 | 第45页 |
2.2.1.2 培养基 | 第45页 |
2.2.1.3 试剂 | 第45-46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46-50页 |
2.2.3.1 无水乙醚的制备 | 第46-47页 |
2.2.3.2 甲基碘化镁CH3MgCl格氏试剂的合成 | 第47页 |
2.2.3.3 2-MIB的合成及纯化 | 第47-48页 |
2.2.3.4 2-MIB降解微生物的筛选 | 第48页 |
2.2.3.5 2-MIB降解微生物的鉴定 | 第48-49页 |
2.2.3.6 降解菌株BAC文库的构建 | 第49-50页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0-54页 |
2.3.1 2-MIB的有机合成及检测 | 第50-51页 |
2.3.2 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 | 第51-52页 |
2.3.3 降解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2-54页 |
2.3.4 BAC文库构建及检测 | 第54页 |
2.4 小结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66页 |
附录1 P.aeruginosa ATCC15442 fabI基因测序结果 | 第65-66页 |
附录2 Z5 16SrDNA测序结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