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温中压锅炉运行效率在线智能监测和管理系统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来源和目标 | 第9-10页 |
1.2 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监测与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1.4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工作 | 第14-16页 |
第2章 锅炉运行效率计算 | 第16-44页 |
2.1 锅炉热效率 | 第16-37页 |
2.1.1 正平衡法 | 第16-17页 |
2.1.2 反平衡法 | 第17-23页 |
2.1.3 运行经济性偏差分析 | 第23-28页 |
2.1.4 用BP神经网络计算q~4 | 第28-36页 |
2.1.5 小结 | 第36-37页 |
2.2 省煤器热效率的计算 | 第37-39页 |
2.2.1 省煤器的作用 | 第37-38页 |
2.2.2 计算模型 | 第38-39页 |
2.3 过热器效率计算 | 第39-41页 |
2.3.1 低温过热器 | 第40页 |
2.3.2 高温过热器 | 第40-41页 |
2.4 主汽流量补偿计算 | 第41页 |
2.5 其他的计算 | 第41-44页 |
2.5.1 标准煤、汽的折算 | 第41-42页 |
2.5.2 给煤量系数的计算 | 第42页 |
2.5.3 燃烧插值处理 | 第42-44页 |
第3章 监测与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44-50页 |
3.1 概述 | 第44页 |
3.2 监测系统 | 第44-46页 |
3.2.1 工艺过程介绍 | 第44-45页 |
3.2.2 中温中压锅炉压力与吸热 | 第45-46页 |
3.3 管理系统 | 第46-48页 |
3.3.1 经济运行指标 | 第46页 |
3.3.2 锅炉经济运行指标的要求 | 第46-47页 |
3.3.3 锅炉经济运行指标体系 | 第47-48页 |
3.4 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48-50页 |
3.4.1 系统的设计思想 | 第48-49页 |
3.4.2 系统的设计要求 | 第49-50页 |
第4章 系统的软件实现 | 第50-65页 |
4.1.管理系统 | 第50-54页 |
4.1.2 概述 | 第50页 |
4.1.3 各个模块的功能 | 第50-54页 |
4.2 监控系统 | 第54-55页 |
4.3 各功能模块的调用关系 | 第55-56页 |
4.4 组态软件的选择 | 第56-65页 |
4.4.1 组态软件产生的背景 | 第56页 |
4.4.2 组态软件在我国的发展 | 第56-57页 |
4.4.3 国内外主要组态软件介绍 | 第57-59页 |
4.4.4.组态软件的功能特点及发展方向 | 第59-63页 |
4.4.5 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系统的硬件实现 | 第65-72页 |
5.1 概述 | 第65-66页 |
5.2 测点信号分析 | 第66-67页 |
5.3 变送器 | 第67-68页 |
5.4 网络 | 第68-70页 |
5.4.1 与企业网的接入 | 第68-69页 |
5.4.2 小结 | 第69-70页 |
5.5 模块 | 第70-71页 |
5.5.1 输入模块 | 第70-71页 |
5.5.2 通信模块 | 第71页 |
5.6 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工作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