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系统中实用分类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 | 第11-14页 |
1.2.1 国外基于脑电的BCI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基于脑电的BCI研究发展 | 第13-14页 |
1.3 问题提出 | 第14-15页 |
1.3.1 软件系统问题 | 第14页 |
1.3.2 识别算法问题 | 第14-15页 |
1.4 实验设计 | 第15-16页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脑电及基于脑电的BCI系统 | 第18-29页 |
2.1 脑电的生理机制 | 第18-20页 |
2.1.1 脑的结构 | 第18页 |
2.1.2 脑电来源 | 第18-19页 |
2.1.3 大脑皮层的不同功能区划分 | 第19-20页 |
2.2 脑电信号 | 第20-23页 |
2.2.1 脑电信号的产生 | 第20-21页 |
2.2.2 脑电信号的特点 | 第21页 |
2.2.3 脑电信号的分类 | 第21-23页 |
2.3 基于脑电的BCI系统 | 第23-28页 |
2.3.1 BCI系统分类 | 第23-24页 |
2.3.2 BCI系统中的信号采集 | 第24-26页 |
2.3.3 BCI系统中的信号处理 | 第26-27页 |
2.3.4 BCI系统中的模式识别 | 第27-28页 |
2.3.5 BCI系统中的控制装置 | 第28页 |
2.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BCI实验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29-47页 |
3.1 实验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 第29-33页 |
3.1.1 实验软件系统需求分析 | 第29-31页 |
3.1.2 软件功能模块划分 | 第31-33页 |
3.1.3 软件系统流程分析 | 第33页 |
3.2 数据库的设计 | 第33-40页 |
3.2.1 数据库设计的原则和步骤 | 第35页 |
3.2.2 需求分析 | 第35-36页 |
3.2.3 概念设计 | 第36-38页 |
3.2.4 逻辑设计 | 第38-40页 |
3.3 实验软件系统的实现 | 第40-45页 |
3.3.1 开发环境 | 第40-41页 |
3.3.2 登录功能的实现 | 第41页 |
3.3.3 数据采集与通讯模块的实现 | 第41-43页 |
3.3.4 EEG分析模块的实现 | 第43-44页 |
3.3.5 实验者信息管理模块的实现 | 第44-45页 |
3.3.6 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 第45页 |
3.4 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EEG预处理 | 第47-56页 |
4.1 特征描述 | 第47-50页 |
4.1.1 运动前准备电位 | 第47-49页 |
4.1.2 事件相关去同步和事件相关同步 | 第49-50页 |
4.2 零相位数字滤波 | 第50-51页 |
4.3 处理流程 | 第51页 |
4.4 频域和时域滤波 | 第51-55页 |
4.5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EEG特征提取 | 第56-63页 |
5.1 共空域子空间分解 | 第56-59页 |
5.2 基于BP的特征提取 | 第59-61页 |
5.3 基于ERD的特征提取 | 第61页 |
5.4 小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EEG分类识别 | 第63-70页 |
6.1 支持向量机的提出 | 第63页 |
6.2 支持向量机的分类原理 | 第63-65页 |
6.3 分类 | 第65-69页 |
6.3.1 数据预处理 | 第65-66页 |
6.3.2 选择核函数 | 第66页 |
6.3.3 确定核参数和误差惩罚因子 | 第66-68页 |
6.3.4 分类结果 | 第68-69页 |
6.4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3页 |
7.1 主要工作总结 | 第70-72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硕士期间参加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77-7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