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通训定声》“口”部引申义系统语义分析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8-10页 |
第一章 本文的探求角度及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一、本文的探求角度 | 第1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口部名词的引伸义系统 | 第11-22页 |
第一节 口部名词引伸义语义分析 | 第11-21页 |
一、“吕” | 第11-15页 |
二、“鸣” | 第15-18页 |
三、“和” | 第18-21页 |
第二节 口部名词引申规律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口部动词引伸义系统 | 第22-45页 |
第一节 口部动词引伸义语义分析 | 第22-44页 |
一、“命” | 第22-34页 |
二、“含” | 第34-38页 |
三、“尝” | 第38-44页 |
第二节 口部动词引申规律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口部形容词引伸义系统 | 第45-58页 |
第一节 口部形容词引伸义语义分析 | 第45-57页 |
一、“古” | 第45-49页 |
二、“乔” | 第49-53页 |
二、“句” | 第53-57页 |
第二节 口部形容词引申规律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口部副词引伸义系统 | 第58-62页 |
第一节 口部副词引伸义语义分析 | 第58-61页 |
一、“否” | 第58-61页 |
第二节 口部副词引申规律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2-66页 |
一、《说文通训定声》词义引申规律探求 | 第62-64页 |
二、认知类型归纳 | 第64页 |
三、词义引中系统语义分析的意义 | 第64页 |
四、《说文通训定声》的不足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