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0-11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4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第11-1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2 可行性分析 | 第12页 |
1.5 运用的分析理论 | 第12-15页 |
1.5.1 社会角色理论 | 第12-13页 |
1.5.2 社会互动理论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2.1 关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背景的相关研究 | 第15页 |
2.2 关于国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模式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3 关于国内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模式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2.4 关于政府、社会组织、评估机构的互动模式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3. 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中“互动关系” | 第18-31页 |
3.1 政府——资源掌控和决策者 | 第20-22页 |
3.1.1 政府的服务之“手”——社会组织 | 第20-22页 |
3.1.2 政府的“眼”和“脑”——第三方评估机构 | 第22页 |
3.2 社会组织——依附生存与固化的运营模式 | 第22-26页 |
3.2.1 对政府资源的过度依赖 | 第23-25页 |
3.2.2 固化模式的生存和运行 | 第25-26页 |
3.3 评估组织——“非独立”的监督方 | 第26-31页 |
3.3.1 政府部门的“脑”和“眼” | 第27-29页 |
3.3.2 评估工作中的“非平等和不合作” | 第29-31页 |
4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模式下的三者互动模式分析 | 第31-36页 |
5 结语 | 第36-38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36页 |
5.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 社会组织承接能力访谈提纲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