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缘由 | 第9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的问题 | 第10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页 |
1.6 研究设计 | 第12-14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6.2 研究地点概况 | 第13页 |
1.6.3 个案基本概况 | 第13-14页 |
1.6.4 研究过程 | 第14页 |
1.7 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1.7.1 结构功能论 | 第14-15页 |
1.7.2 家庭发展理论 | 第15页 |
1.7.3 家庭系统理论 | 第15页 |
2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 第15-20页 |
2.1 日常生活 | 第16-18页 |
2.1.1 衣 | 第16页 |
2.1.2 食 | 第16页 |
2.1.3 住 | 第16-17页 |
2.1.4 行 | 第17页 |
2.1.5 医 | 第17页 |
2.1.6 零花钱 | 第17-18页 |
2.2 学校生活 | 第18-19页 |
2.2.1 上课学习情况 | 第18页 |
2.2.2 课间活动情况 | 第18页 |
2.2.3 作业完成情况 | 第18-19页 |
2.3 课余生活 | 第19-20页 |
2.3.1 痴迷于电视 | 第19页 |
2.3.2 与亲戚、伙伴一同在村内玩耍 | 第19页 |
2.3.3 帮助祖父母干农活 | 第19页 |
2.3.4 在家中做家务 | 第19-20页 |
2.3.5 寒暑假被送至父母打工的地方与之相处 | 第20页 |
3 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危机 | 第20-29页 |
3.1 安全 | 第21页 |
3.1.1 无人接送上下学 | 第21页 |
3.1.2 老师体罚学生 | 第21页 |
3.2 学习 | 第21-23页 |
3.2.1 学习成绩较差 | 第21-22页 |
3.2.2 学习兴趣不高 | 第22页 |
3.2.3 学习信心较弱 | 第22-23页 |
3.2.4 学习中的困惑无处解决 | 第23页 |
3.2.5 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第23页 |
3.3 生活 | 第23-25页 |
3.3.1 闲暇时间活动内容单一 | 第23页 |
3.3.2 家务劳动占据休息时间 | 第23-25页 |
3.4 心理 | 第25-29页 |
3.4.1 男孩性格任性、暴躁、叛逆 | 第26-27页 |
3.4.2 女孩性格内向、嫉妒 | 第27-29页 |
4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危机的原因 | 第29-35页 |
4.1 封闭的农村环境 | 第29-30页 |
4.1.1 留守儿童所处环境是封闭落后的山村 | 第29页 |
4.1.2 封闭的山村环境,缺乏与外界交往的机会与渠道,社会交往能力较弱 | 第29-30页 |
4.1.3 留守在当地是一种常态化模式,村中不外出打工的是个例 | 第30页 |
4.2 变动的家庭结构 | 第30-33页 |
4.2.1 父母处于流动状态 | 第30-31页 |
4.2.2 隔代抚养 | 第31-32页 |
4.2.3 家庭人口较多 | 第32-33页 |
4.3 相似的朋辈群体 | 第33-34页 |
4.4 简单的小学教育 | 第34-35页 |
4.4.1 学校设置简单 | 第34页 |
4.4.2 教师数量少,针对学生的教育精力有限 | 第34页 |
4.4.3 缺少恰当的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机制 | 第34-35页 |
4.4.4 学校视留守情况为平常 | 第35页 |
5 缓解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危机的探索 | 第35-39页 |
5.1 向留守儿童父母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方法 | 第35-36页 |
5.1.1 引起留守儿童父母对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 第36页 |
5.1.2 辅导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方法 | 第36页 |
5.2 通过购买留守儿童监管服务,缓解接送与学业解惑问题 | 第36-38页 |
5.2.1 陪护心理情绪 | 第37页 |
5.2.2 培养行为习惯 | 第37页 |
5.2.3 辅导学业知识 | 第37页 |
5.2.4 培养素质能力 | 第37页 |
5.2.5 接送上学与就餐服务 | 第37-38页 |
5.3 推行新型家长会,突破父母与学校沟通机制的障碍 | 第38页 |
5.3.1 家长会的时间 | 第38页 |
5.3.2 家长会的内容 | 第38页 |
5.4 政策倡导:农村学校与社区设立管理专员,应对留守儿童的突发情况 | 第38-39页 |
5.4.1 增加学校老师的编制 | 第39页 |
5.4.2 在社区设置留守儿童的管理专员 | 第39页 |
6 结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A 留守儿童访谈提纲 | 第44-46页 |
附录B 留守儿童家长访谈提纲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