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1.1.1 我国山地城市灾害情况严重 | 第9-10页 |
1.1.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数量紧缺、建设滞后 | 第10-11页 |
1.1.3 中小学校抗震防灾功能的优势 | 第11-12页 |
1.1.4 中小学校防灾抗震功能重视程度不足 | 第12页 |
1.1.5 研究有效容灾面积系数的重要性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中小学校园与有效面积研究综述 | 第17-3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2.2 研究范围界定 | 第20页 |
2.3 国内外学校相关发展及研究 | 第20-33页 |
2.3.1 国外学校防灾、避灾相关发展及研究 | 第20-23页 |
2.3.2 国内中小学防灾、避灾发展及研究 | 第23-32页 |
2.3.3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中小学校园作为应急避震场所的可行性研究 | 第33-48页 |
3.1 中小学校园作为应急避震场所可行性 | 第33-38页 |
3.1.1 选址、布局要求契合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要求 | 第33-35页 |
3.1.2 可用空间资源丰富,承载能力强、符合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使用需要 | 第35-36页 |
3.1.3 配套设施齐全、设施基本接近应急功能使用 | 第36-37页 |
3.1.4 小结 | 第37-38页 |
3.2 中小学校功能与防灾功能关系分析 | 第38-44页 |
3.2.1 中小学校平时功能分析 | 第38页 |
3.2.2 防灾空间体系的认知 | 第38-41页 |
3.2.3 中小学校功能灾时转换研究 | 第41-44页 |
3.3 中小学生避难行为与心理分析 | 第44-48页 |
3.3.1 避难场地选择的行为心理分析 | 第45-46页 |
3.3.2 避难场地考虑因素的行为心理分析 | 第46-48页 |
第四章 中小学校园有效容灾面积系数的构建 | 第48-78页 |
4.1 影响中小学校避难能力的因素分析 | 第48-72页 |
4.1.1 中小学校用地现状 | 第48-49页 |
4.1.2 中小学校班级规模和班额的确定 | 第49-50页 |
4.1.3 学校各部分空间防灾能力分析 | 第50-69页 |
4.1.4 中小学用地规模 | 第69-72页 |
4.2 中小学校园有效容灾面积的构建 | 第72-76页 |
4.3 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实际案例分析研究 | 第78-109页 |
5.1 研究区的选择 | 第78页 |
5.2 研究区典型性分析 | 第78-80页 |
5.3 实际案例现状分析 | 第80-101页 |
5.3.1 耿马县各学校现状 | 第81-86页 |
5.3.2 绿春县各学校概况 | 第86-91页 |
5.3.3 剑川县各学校概况 | 第91-100页 |
5.3.4 总结 | 第100-101页 |
5.4 实例学校存在偏差分析 | 第101-106页 |
5.4.1 直接原因分析 | 第102-105页 |
5.4.2 间接原因分析 | 第105-106页 |
5.5 建议 | 第106-107页 |
5.6 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2页 |
6.1 结论 | 第109-110页 |
6.1.1 论文创新点 | 第109页 |
6.1.2 论文结论 | 第109-110页 |
6.2 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 | 第110-112页 |
附录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7页 |
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