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

立案调解制度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前言第11-12页
一、立案调解制度概述第12-20页
 (一) 立案调解制度的概念和特点第12-15页
  1、立案调解制度的概念第12-13页
  2、立案调解制度的特点第13页
  3、立案调解制度与相关调解制度之比较第13-15页
 (二) 立案调解制度的产生背景第15-18页
  1、法院调解的复兴第15-16页
  2、弥补现行法院调解机制运作中的不足第16-17页
  3、理论界的推动第17-18页
 (三) 立案调解制度的两种模式及比较第18-20页
  1、民事纠纷立案后由法院直接调解的模式第18页
  2、民事纠纷立案后由法院委托调解、邀请调解的模式第18-20页
二、我国立案调解制度的现状第20-26页
 (一) 各地法院实行立案调解制度取得的成效第20-22页
  1、实行立案调解制度缓解了审判压力第20-21页
  2、实行立案调解制度实现了调解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第21页
  3、实行立案调解制度符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第21-22页
 (二) 各地法院在实行立案调解制度时的缺陷第22-26页
  1、法律对立案调解制度的规定不足第22-23页
  2、立案调解制度与法院内部管理制度相矛盾第23-24页
  3、案多人少的矛盾突出,法官们无法全身心的投入调解之中第24页
  4、有些法院的法官调解能力不够第24-25页
  5、难以发现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的情况第25-26页
三、我国设立立案调解制度的基础第26-32页
 (一) 我国建立立案调解制度的必要性第26-29页
  1、立案调解制度的设立可以满足纠纷类型多元化的需求第26-27页
  2、立案调解制度可以有效保障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第27-28页
  3、立案调解制度提高了司法效率第28-29页
  4、立案调解制度有利于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第29页
 (二) 我国建立立案调解制度的可行性第29-32页
  1、程序类型化是建立立案调解制度的理论支撑第29-30页
  2、立案制度改革是建立立案调解制度的现实土壤第30-32页
四、有关国家与地区的相关制度第32-39页
 (一) 美国的诉讼和解制度和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第32-33页
 (二) 日本的民事调停制度第33-34页
 (三) 德国的调解制度第34-36页
 (四) 我国台湾地区的诉前调解制度和诉讼和解制度第36-37页
 (五) 从比较中得出的启示第37-39页
五、构建我国立案调解制度的具体设想第39-47页
 (一) 立案调解制度的构建原理第39-40页
  1、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基本权第39-40页
  2、保障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第40页
 (二) 立案调解制度的运作原则第40-42页
  1、自愿原则第40-41页
  2、合法原则第41页
  3、程序有限性原则第41页
  4、保密原则第41-42页
 (三) 立案调解制度的适用范围第42-43页
  1、先行调解的案件第42-43页
  2、不能调解的案件第43页
  3、由当事人自由选择调解的案件第43页
 (四) 立案调解制度适用的审级第43-44页
 (五) 立案调解制度中机构和人员设置第44页
 (六) 立案调解的场所和方式第44-45页
 (七) 立案调解制度的程序设计第45-47页
  1、立案调解程序的启动第45页
  2、立案调解的时限和次数第45-46页
  3、立案调解的终结第46-47页
结论第47-48页
参考书目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医疗损害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分配研究
下一篇:试论行政强制执行的检察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