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索引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7页 |
1.2 联合处理技术概述 | 第17-20页 |
1.2.1 传统接收机应用受限 | 第17-18页 |
1.2.2 联合处理技术的优势 | 第18-20页 |
1.3 当前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第20-24页 |
1.4 联合处理技术的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1.4.1 联合处理的概率基础 | 第24-26页 |
1.4.2 期望最大化算法 | 第26-27页 |
1.4.3 粒子滤波算法 | 第27-28页 |
1.4.4 因子图与和-积算法 | 第28-29页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29-30页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第30-33页 |
第二章 基于EM的快速收敛同步参数估计 | 第33-55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EM算法 | 第34-36页 |
2.2.1 ML-EM算法 | 第34-35页 |
2.2.2 MAP-EM算法 | 第35-36页 |
2.3 缺失数据的ML估计 | 第36-38页 |
2.3.1 问题引入及信号模型 | 第36页 |
2.3.2 算法描述 | 第36-38页 |
2.4 基于EM算法的迭代同步参数估计 | 第38-40页 |
2.4.1 信号模型 | 第38页 |
2.4.2 算法描述 | 第38-40页 |
2.5 快速收敛同步参数估计算法 | 第40-49页 |
2.5.1 EM算法收敛速率与参数估计CRB的关系 | 第40-44页 |
2.5.2 修正符号先验概率的快速收敛同步参数估计算法 | 第44-47页 |
2.5.3 修正符号先验概率对参数估计性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2.6 算法性能仿真 | 第49-53页 |
2.6.1 修正符号先验概率对载波相位估计CRB的影响 | 第49-50页 |
2.6.2 相位估计性能 | 第50-52页 |
2.6.3 算法收敛速率 | 第52-53页 |
2.6.4 误符号率 | 第5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基于ML的多参数联合处理 | 第55-75页 |
3.1 引言 | 第55-56页 |
3.2 最佳接收算法 | 第56-58页 |
3.2.1 传统最佳接收方法 | 第56-58页 |
3.2.2 传统最佳接收算法存在的问题 | 第58页 |
3.3 基于EM的联合符号检测和同步参数估计算法 | 第58-65页 |
3.3.1 信号模型 | 第59页 |
3.3.2 算法描述 | 第59-64页 |
3.3.3 自适应调整相位期望计算区间改进算法 | 第64-65页 |
3.4 基于交替投影的多参数联合处理算法 | 第65-67页 |
3.4.1 信号模型 | 第65-66页 |
3.4.2 算法描述 | 第66-67页 |
3.5 算法性能仿真 | 第67-72页 |
3.5.1 联合符号检测和同步参数估计算法性能仿真 | 第67-69页 |
3.5.2 自适应调整相位期望计算区间的改进算法性能仿真 | 第69-70页 |
3.5.3 基于交替投影的多参数联合处理算法性能仿真 | 第70-7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第四章 基于EM-PF的联合符号检测和信道估计 | 第75-89页 |
4.1 引言 | 第75-76页 |
4.2 粒子滤波算法 | 第76-79页 |
4.2.1 问题引入 | 第76页 |
4.2.2 粒子滤波算法描述 | 第76-79页 |
4.3 信号模型与算法描述 | 第79-86页 |
4.3.1 信号模型 | 第79-82页 |
4.3.2 基于EM-PF的迭代接收机结构 | 第82-83页 |
4.3.3 联合符号检测和信道估计算法 | 第83-86页 |
4.4 算法性能仿真 | 第86-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五章 概率约束符号信息同步算法 | 第89-107页 |
5.1 引言 | 第89页 |
5.2 数据结构和信号模型 | 第89-91页 |
5.3 基于EM的概率约束符号信息同步算法 | 第91-95页 |
5.4 概率约束编码下基于因子图的同步参数估计 | 第95-102页 |
5.4.1 因子图与和-积算法 | 第95-98页 |
5.4.2 基于因子图的同步参数估计算法 | 第98-101页 |
5.4.3 概率约束编码下基于因子图的同步参数估计算法 | 第101-102页 |
5.5 算法性能仿真 | 第102-105页 |
5.5.1 相位估计方差 | 第103-104页 |
5.5.2 相位估计均值 | 第104-10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107-111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07-108页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08-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7页 |
附录 | 第127-129页 |
作者简历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