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

柳枝稷根及维管束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的分离鉴定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2页
    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2 植物启动子研究现状第15-26页
        2.1 启动子的基本特征第15-17页
        2.2 启动子的分类第17-23页
            2.2.1 组成型启动子第17-18页
            2.2.2 诱导型启动子第18-21页
            2.2.3 组织器官特异启动子第21-23页
        2.3 启动子的应用第23-26页
            2.3.1 构建植物遗传转化载体第24页
            2.3.2 构建特殊系统第24-26页
    3 启动子的研究方法第26-30页
        3.1 启动子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7页
        3.2 启动子分离克隆第27-28页
        3.3 表达模式及强度分析第28页
        3.4 顺式作用元件及其反式作用因子的研究第28-30页
            3.4.1 系列缺失分析第28-29页
            3.4.2 凝胶阻滞试验第29页
            3.4.3 定点突变分析第29页
            3.4.4 酵母单杂交技术第29-30页
    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0页
    5 研究内容第30-32页
第二章 柳枝稷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与优化第32-41页
    1 前言第3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2-34页
        2.1 试验材料及处理第32页
        2.2 试验方法第32-34页
            2.2.1 种子灭菌第32-33页
            2.2.2 培养基配置第33页
            2.2.3 愈伤组织诱导第33页
            2.2.4 继代培养第33-34页
            2.2.5 分化培养第34页
        2.3 数据分析第3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4-38页
        3.1 种子灭菌效果第34-35页
        3.2 愈伤组织诱导第35-36页
        3.3 继代培养第36-37页
        3.4 分化培养第37-38页
    4 讨论第38-40页
        4.1 HgCl_2对种子活力的影响第38页
        4.2 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38-39页
        4.3 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因素第39-40页
    5 结论第40-41页
第三章 柳枝稷根特异性启动子的分离鉴定第41-74页
    1 前言第41-4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2-54页
        2.1 试验材料及生长条件第42页
        2.2 试验方法第42-54页
            2.2.1 候选基因序列分析第42页
            2.2.2 候选基因表达模式的分析及验证第42-45页
            2.2.3 候选基因启动子克隆及染色体步移第45-48页
            2.2.4 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8-50页
            2.2.5 候选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第50页
            2.2.6 启动子系列缺失体系的构建第50页
            2.2.7 转化农杆菌第50-51页
            2.2.8 水稻遗传转化第51-53页
            2.2.9 柳枝稷遗传转化第53页
            2.2.10 组织化学染色第53-5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4-70页
        3.1 候选基因序列分析第54-57页
        3.2 候选基因EST表达模式第57-58页
        3.3 候选基因表达模式验证第58-62页
        3.4 启动子克隆及载体构建第62-63页
        3.5 启动子序列分析及5'系列缺失载体构建第63-68页
        3.6 PvRCc3.2p及PvRCc3.3p驱动GUS在转基因水稻中的表达第68-69页
        3.7 PvRCc3.3系列缺失启动子驱动GUS在转基因水稻中的表达第69-70页
        3.8 PvRCc3.3p驱动GUS在转基因柳枝稷中的表达第70页
    4 讨论第70-73页
        4.1 根特异性启动子的研究方法第70-71页
        4.2 潮霉素B筛选抗性愈伤的有效性第71-73页
    5 结论第73-74页
第四章 柳枝稷维管束特异性启动子PvPfn2的分离鉴定第74-93页
    1 前言第74-7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7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5-90页
        3.1 候选基因序列分析第75-79页
        3.2 柳枝稷Profilin基因的EST表达模式第79-80页
        3.3 PvPfn2表达模式验证第80-81页
        3.4 PvPfn2启动子克隆及载体构建第81-82页
        3.5 PvPfn2启动子序列分析及5'系列缺失载体构建第82-85页
        3.6 PvPfn2p驱动GUS在转基因水稻中的表达第85-89页
        3.7 PvPfn2系列缺失启动子驱动GUS在转基因水稻中的表达第89-90页
    4 讨论第90-92页
        4.1 维管束特异表达元件第90-91页
        4.2 以维管束为标靶的植物遗传改良第91-92页
    5 结论第92-93页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第93-96页
    1 主要结论第93-94页
        1.1 柳枝稷高效再生体系第93页
        1.2 柳枝稷根特异性基因家族PvRCc3第93页
        1.3 柳枝稷维管束特异性PvPfn2启动子第93-94页
    2 论文创新点第94页
    3 研究展望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10页
致谢第110-112页
附录一第112-118页
    1 附表1.PvRCc3.2基因序列第112页
    2 附表2.PvRCc3.3基因序列第112-113页
    3 附表3.PvPfn2基因序列第113-114页
    4 附表4.pMDC162载体图第114-115页
    5 附表5.转基因水稻生根培养第115-116页
    6 附表6.转基因水稻分化成苗一个月第116-117页
    7 附表7.转基因水稻结实期第117-118页
附录二 作者简介第118-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传统媒体对公民道德教育影响研究
下一篇:《俄罗斯联邦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