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化渊源研究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1.1.2 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6-27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26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6-27页 |
第2章 协商民主文化渊源概述 | 第27-47页 |
2.1 协商民主概述 | 第27-39页 |
2.1.1 西方协商民主发展与内涵 | 第27-35页 |
2.1.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 | 第35-39页 |
2.2 文化渊源概述 | 第39-45页 |
2.2.1 文化界定 | 第39-43页 |
2.2.2 文化渊源 | 第43-45页 |
2.3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化渊源概述 | 第45-47页 |
第3章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文化渊源 | 第47-67页 |
3.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民主思想 | 第47-54页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思想 | 第47-50页 |
3.1.2 列宁的民主思想 | 第50-54页 |
3.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统一战线思想 | 第54-61页 |
3.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 | 第54-58页 |
3.2.2 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 | 第58-61页 |
3.3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多党合作思想 | 第61-67页 |
3.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多党合作思想 | 第61-64页 |
3.3.2 列宁的多党合作思想 | 第64-67页 |
第4章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西方文化渊源 | 第67-85页 |
4.1 西方协商民主的嬗变 | 第67-74页 |
4.1.1 古代雅典城邦协商民主 | 第67-69页 |
4.1.2 近代精英协商民主 | 第69-71页 |
4.1.3 现代西方协商民主 | 第71-74页 |
4.2 西方协商民主文化的特点 | 第74-77页 |
4.2.1 理性 | 第74-75页 |
4.2.2 平等性 | 第75-76页 |
4.2.3 程序性 | 第76-77页 |
4.3 西方协商民主的启示 | 第77-85页 |
4.3.1 以群众路线为引领 | 第78-80页 |
4.3.2 以培育公民精神为基础 | 第80-82页 |
4.3.3 以有序政治参与为原则 | 第82-83页 |
4.3.4 以完善制度体系为目标 | 第83-85页 |
第5章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传统文化渊源 | 第85-119页 |
5.1 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 | 第85-93页 |
5.1.1 和合思想的涵义 | 第85-88页 |
5.1.2 和合思想的发展 | 第88-90页 |
5.1.3 和合思想与协商民主的契合 | 第90-93页 |
5.1.4 和合思想的缺陷 | 第93页 |
5.2 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 | 第93-101页 |
5.2.1 中庸思想的涵义 | 第93-97页 |
5.2.2 中庸思想的发展 | 第97-98页 |
5.2.3 中庸思想与协商民主的契合 | 第98-100页 |
5.2.4 中庸思想的缺陷 | 第100-101页 |
5.3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 第101-110页 |
5.3.1 民本思想的涵义 | 第101-104页 |
5.3.2 民本思想的发展 | 第104-107页 |
5.3.3 民本思想与协商民主的契合 | 第107-109页 |
5.3.4 民本思想的缺陷 | 第109-110页 |
5.4 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思想 | 第110-119页 |
5.4.1 “大一统”思想的涵义 | 第110-112页 |
5.4.2 “大一统”思想的发展 | 第112-114页 |
5.4.3 “大一统”思想与协商民主的契合 | 第114-117页 |
5.4.4 “大一统”思想的缺陷 | 第117-119页 |
第6章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执政党文化渊源 | 第119-141页 |
6.1 群众路线与协商民主 | 第119-125页 |
6.1.1 群众路线的涵义 | 第119-121页 |
6.1.2 群众路线的发展 | 第121-123页 |
6.1.3 群众路线对协商民主的推动 | 第123-125页 |
6.2 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 | 第125-133页 |
6.2.1 统一战线的涵义 | 第126-127页 |
6.2.2 统一战线的发展 | 第127-130页 |
6.2.3 统一战线对协商民主的推动 | 第130-133页 |
6.3 现实实践与协商民主 | 第133-141页 |
6.3.1 国家层面协商民主的完善 | 第134-137页 |
6.3.2 社会层面协商民主的推进 | 第137-141页 |
第7章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的培育和发展 | 第141-159页 |
7.1 培育公民的协商参与意识 | 第141-146页 |
7.1.1 克服臣民意识影响 | 第141-144页 |
7.1.2 增强政治参与积极性 | 第144-146页 |
7.2 提高公民的协商参与能力 | 第146-150页 |
7.2.1 提高公民的政治认知能力 | 第146-148页 |
7.2.2 提高公民的协商能力 | 第148-150页 |
7.3 拓展协商民主的传播渠道 | 第150-156页 |
7.3.1 提高社会教育水平 | 第151-152页 |
7.3.2 强化传统媒体作用 | 第152-153页 |
7.3.3 重视网络媒介作用 | 第153-156页 |
7.4 落实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 第156-159页 |
7.4.1 加快程序化建设 | 第156-157页 |
7.4.2 推进制度化建设 | 第157-158页 |
7.4.3 推进多层次建设 | 第158-159页 |
结语 | 第159-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3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73-175页 |
后记 | 第175-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