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学基本问题论文--经济范畴论文--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论文

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研究:从马克思到哈贝马斯和邓小平

摘要第4-9页
abstract第9-16页
第1章 绪论第20-44页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第20-26页
        1.1.1 选题缘起第20-24页
        1.1.2 选题意义第24-26页
    1.2 研究成果述评第26-39页
        1.2.1 马克思科技生产力思想研究述评第26-31页
        1.2.2 哈贝马斯科技生产力思想研究述评第31-36页
        1.2.3 邓小平科技生产力思想研究述评第36-39页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39-41页
        1.3.1 研究思路第39-40页
        1.3.2 研究方法第40-41页
    1.4 论文创新及不足第41-44页
        1.4.1 论文创新第41-43页
        1.4.2 论文不足第43-44页
第2章 马克思的科技生产力理论第44-68页
    2.1 马克思科技生产力理论的生成条件第44-53页
        2.1.1 现代科学之生成和机器大工业的兴起第45-49页
        2.1.2 唯物史观的创立第49-53页
    2.2 何谓科学技术生产力?第53-60页
        2.2.1 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第54-56页
        2.2.2 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基本性质第56-60页
    2.3 资本化的科学技术生产力第60-68页
        2.3.1 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文明第60-62页
        2.3.2 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异化第62-68页
第3章 哈贝马斯的科技生产力理论第68-92页
    3.1 晚期资本主义的两种趋势第68-76页
        3.1.1 国家干预主义第68-73页
        3.1.2 科学技术成为第一位生产力第73-76页
    3.2 科学技术第一位生产力与技术统治论第76-84页
        3.2.1 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危机:公平交换意识形态的瓦解第76-78页
        3.2.2 政治统治的新的合法性基础:技术统治论第78-81页
        3.2.3 对技术统治论的批判向度:目的理性活动僭越交往理性活动第81-84页
    3.3 科学技术第一位生产力与劳动价值论、阶级斗争学说第84-92页
        3.3.1 劳动价值论:从“一元论”到“二元论”第84-87页
        3.3.2 阶级斗争学说: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第87-92页
第4章 邓小平的科技生产力理论第92-121页
    4.1 科技生产力理论的产生背景第92-101页
        4.1.1 现代科技革命浪潮的方兴未艾第92-96页
        4.1.2 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第96-101页
    4.2 科技生产力理论的主要内容第101-108页
        4.2.1 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进化历程第101-103页
        4.2.2 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第103-106页
        4.2.3 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意蕴第106-108页
    4.3 科技生产力理论的实践路径第108-121页
        4.3.1 建设宏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第108-112页
        4.3.2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第112-115页
        4.3.3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科学技术第115-121页
第5章 对话和回应: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的几个主要问题第121-158页
    5.1 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第121-130页
        5.1.1 哈贝马斯与邓小平的相似性第121-126页
        5.1.2 哈贝马斯和邓小平的异质性第126-130页
    5.2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第130-136页
        5.2.1 马克思:科学是意识形态的对立物第131-134页
        5.2.2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第134-136页
    5.3 科学技术与自由第136-147页
        5.3.1 马克思: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第137-140页
        5.3.2 哈贝马斯:交往理性活动的合理化第140-144页
        5.3.3 邓小平:经济自由促进科技进步第144-147页
    5.4 追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阶级斗争学说第147-158页
        5.4.1 劳动价值论与商品价值的一般法则第148-153页
        5.4.2 阶级斗争学说的生存根基第153-158页
结语第158-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74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74-176页
后记第176-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化渊源研究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及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