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20页 |
1.3 水稻粒型及粒重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3.1 水稻粒长的遗传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3.2 水稻粒宽的遗传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3.3 水稻粒厚的遗传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3.4 水稻粒重的遗传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4 QTL定位研究原理、方法及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4.1 QT1定位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 第12页 |
1.4.2 QTL定位分析方法 | 第12-13页 |
1.4.3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3-14页 |
1.5 水稻粒型及粒重性状的QTL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5.1 粒长的QTL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5.2 粒宽的QTL定位研究 | 第16-17页 |
1.5.3 粒厚的QTL定位研究 | 第17-18页 |
1.5.4 粒重的QTL定位研究 | 第18-19页 |
1.5.5 水稻粒型相关的其他基因 | 第19-20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2.2.1 实验田间设计 | 第21-22页 |
2.2.2 具有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第22页 |
2.2.3 DNA的提取方法及PCR的扩增 | 第22-24页 |
2.2.4 电泳检测 | 第24-25页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2.3.1 表型值得统计分析 | 第25页 |
2.3.2 遗传作图及表形分析 | 第25页 |
2.3.3 粒型候选基因的鉴定 | 第25-26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26-36页 |
3.1 粒型和粒重的表型特征 | 第26-27页 |
3.2 粒型和粒重的相关性分析 | 第27-28页 |
3.3 水稻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8-31页 |
3.4 QTL的定位分析 | 第31-36页 |
3.4.1 粒型和粒重的QTL初定位 | 第31-33页 |
3.4.2 候选基因的确定 | 第33-35页 |
3.4.3 GW2基因的突变导致水稻籽粒粒宽、粒厚和粒重的增加 | 第35-36页 |
4 讨论 | 第36-38页 |
5 结论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缩略词 | 第45-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