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语注释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6页 |
第一章 D-SP5多肽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 第16-24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16-17页 |
2 方法 | 第17-19页 |
2.1 D-SP5-Cys和D-SP5-Tyr的制备及表征 | 第17-18页 |
2.1.1 D-SP5-Cys和D-SP5-Tyr的合成 | 第17页 |
2.1.2 D-SP5-Cys和D-SP5-Tyr的纯化 | 第17页 |
2.1.3 D-SP5-Cys和D-SP5-Tyr的纯度检测 | 第17-18页 |
2.1.4 D-SP5-Cys和D-SP5-Tyr的定性检测 | 第18页 |
2.2 D-SP5多肽的体外血浆稳定性考察 | 第18-19页 |
2.2.1 方法回收率试验 | 第18页 |
2.2.2 多肽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18页 |
2.2.3 D-SP5多肽的血浆稳定性试验 | 第18-1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9-23页 |
3.1 D-SP5-Cys和D-SP5-Tyr的制备及表征 | 第19-21页 |
3.1.1 D-SP5-Cys和D-SP5-Tyr的合成和纯化 | 第19-20页 |
3.1.2 D-SP5-Cys和D-SP5-Tyr的定性检测 | 第20-21页 |
3.2 D-SP5多肽的体外血浆稳定性考察 | 第21-23页 |
3.2.1 方法回收率试验 | 第21页 |
3.2.2 多肽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1-22页 |
3.2.3 D-SP5多肽的血浆稳定性试验 | 第22-23页 |
4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D-SP5多肽的肿瘤体内外靶向性评价 | 第24-39页 |
第一节 D-SP5的体外靶向性评价 | 第24-31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24-25页 |
2 方法 | 第25-26页 |
2.1 D-SP5-FITC的合成及纯化 | 第25页 |
2.1.1 D-SP5-FITC的合成 | 第25页 |
2.1.2 D-SP5-FITC的纯度检测 | 第25页 |
2.2 细胞对D-SP5-FITC的摄取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6-29页 |
3.1 D-SP5-FITC的合成及纯化 | 第26页 |
3.2 细胞对D-SP5-FITC的摄取 | 第26-29页 |
4 小结 | 第29-31页 |
第二节 受体放射结合分析法对D-SP5靶向受体的测定 | 第31-36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31页 |
2 方法 | 第31-32页 |
2.1 D-SP5多肽的Ⅰ~(125)放射性标记 | 第31页 |
2.2 细胞培养及处理 | 第31-32页 |
2.3 细胞与~(125)Ⅰ-PEPTIDE结合饱和试验 | 第3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5页 |
3.1 D-SP5多肽的Ⅰ~(125)放射性标记 | 第32页 |
3.2 细胞与~(125)Ⅰ-PEPTIDE结合饱和试验 | 第32-35页 |
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节 D-SP5多肽的靶向机理探讨 | 第36-38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6页 |
2. 方法 | 第36-37页 |
2.1 皮下瘤动物模型的构建 | 第36页 |
2.2 给药方案和免疫荧光试验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7页 |
4 小结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D-SP5多肽修饰的聚合物胶束的自组装及表征 | 第39-49页 |
第一节 D-SP5聚合物胶束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第39-44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40-41页 |
2 方法 | 第41-42页 |
2.1 D-SP5-PEG-DSPE的合成 | 第41页 |
2.2 D-SP5-PEG-DSPE的纯化 | 第41页 |
2.3 D-SP5-PEG-DSPE的纯度检测 | 第41-42页 |
2.4 D-SP5-PEG-DSPE的核磁共振检测 | 第4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2-43页 |
3.1 D-SP5-PEG-DSPE的合成及纯化 | 第42页 |
3.2 D-SP5-PEG-DSPE的核磁共振检测 | 第42-43页 |
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二节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表征 | 第44-49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44页 |
2 方法 | 第44-46页 |
2.1 阿霉素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4页 |
2.2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表征 | 第44-46页 |
2.2.1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 第44-45页 |
2.2.2 聚合物胶束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 第45页 |
2.2.3 聚合物胶束粒径测定及形态观察 | 第45页 |
2.2.4 聚合物胶束的体外释放考察 | 第45-4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6-48页 |
3.1 阿霉素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6页 |
3.2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表征 | 第46-48页 |
3.2.1 聚合物胶束载药量和包封率 | 第47页 |
3.2.2 聚合物胶束粒径测定及形态观察 | 第47页 |
3.2.3 聚合物胶束的体外释放特性 | 第47-48页 |
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聚合物胶束的体内外药效学评价 | 第49-59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49页 |
2 方法 | 第49-52页 |
2.1 聚合物胶束的细胞学考察 | 第49-50页 |
2.1.1 聚合物胶束的体外药效学考察 | 第49-50页 |
2.1.2 空白聚合物胶束的毒性考察 | 第50页 |
2.2 聚合物胶束的实体肿瘤靶向性考察 | 第50-51页 |
2.2.1 皮下瘤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50页 |
2.2.2 实验给药方案 | 第50-51页 |
2.3 聚合物胶束的脑胶质瘤动物模型肿瘤靶向性考察 | 第51页 |
2.3.1 原位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51页 |
2.3.2 实验给药方案 | 第51页 |
2.4 聚合物胶束的实体瘤体内药效学试验 | 第51-52页 |
2.4.1 皮下瘤肿瘤模型的体内药效学试验 | 第51页 |
2.4.2 实验给药方案 | 第51-52页 |
2.5 聚合物胶束的原位脑胶质瘤体内药效学试验 | 第52页 |
2.5.1 原位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52页 |
2.5.2 给药方案 | 第52页 |
2.6 聚合物胶束的全身毒性考察 | 第5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8页 |
3.1 聚合物胶束的细胞学考察 | 第52-53页 |
3.1.1 聚合物胶束的体外药效学考察 | 第52页 |
3.1.2 空白聚合物胶束的毒性考察 | 第52-53页 |
3.2 聚合物胶束的体内实体肿瘤靶向性考察 | 第53-54页 |
3.3 聚合物胶束的脑胶质瘤动物模型肿瘤靶向性考察 | 第54-55页 |
3.4 聚合物胶束的实体瘤药效学试验 | 第55-56页 |
3.5 聚合物胶束的原位脑胶质瘤体内药效学试验 | 第56-57页 |
3.6 聚合物胶束的全身毒性考察 | 第57-58页 |
4 小结 | 第58-59页 |
全文结论和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4页 |
在校期间申请专利情况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