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9-10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3 文献研究评价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文献分析法 | 第14-15页 |
1.3.2 案例研究法 | 第15页 |
1.3.3 比较研究法 | 第15页 |
1.4 创新点 | 第15-17页 |
1.4.1 系统性地分析了网络社会中政策议程设置的转变 | 第15页 |
1.4.2 创新性地提出网络社会中我国政策议程设置优化标准及路径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7-25页 |
2.1 网络社会 | 第17-19页 |
2.1.1 网络社会内涵 | 第17页 |
2.1.2 网络社会发展 | 第17-18页 |
2.1.3 网络社会特征 | 第18-19页 |
2.2 政策议程设置 | 第19-21页 |
2.2.1 政策议程设置内涵 | 第19页 |
2.2.2 政策议程设置模式 | 第19-21页 |
2.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多源流理论 | 第21-25页 |
2.3.1 多源流理论的内容 | 第21-22页 |
2.3.2 多源流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 第22-25页 |
第3章 网络社会政策议程设置案例分析 | 第25-39页 |
3.1 案例概述 | 第25-29页 |
3.1.1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出台 | 第25-29页 |
3.1.2 案例图解 | 第29页 |
3.2 问题流分析 | 第29-31页 |
3.2.1 新媒体——触发工具 | 第29-30页 |
3.2.2 案例论辩 | 第30-31页 |
3.3 政策流分析 | 第31-32页 |
3.3.1 政策共同体——“虚拟接触” | 第31-32页 |
3.3.2 案例论辩 | 第32页 |
3.4 政治流分析 | 第32-33页 |
3.4.1 网络民意——重要推力 | 第32-33页 |
3.4.2 案例论辩 | 第33页 |
3.5 案例深耕:网络社会中我国政策议程设置模式的转变 | 第33-39页 |
3.5.1 转变根源:我国传统政策议程设置模式的缺陷 | 第33-34页 |
3.5.2 转变基础:网络议程形成的内在逻辑分析 | 第34-36页 |
3.5.3 政策议程设置模式转变的内外驱力 | 第36页 |
3.5.4 问题流:由“闭门造车”到“开放吸纳” | 第36-37页 |
3.5.5 政策流:由“精英主导”到“协商民主” | 第37页 |
3.5.6 政治流:由“一元决策”到“多元参与” | 第37-39页 |
第4章 网络社会中我国政策议程设置优化之路 | 第39-47页 |
4.1 政策议程设置优化的内涵与标准 | 第39-40页 |
4.1.1 政策议程设置优化的内涵 | 第39页 |
4.1.2 政策议程设置优化的标准 | 第39-40页 |
4.2 问题流优化:借力网络的工具性角色 | 第40-41页 |
4.2.1 问题定位:利用技术手段拓展制度化输入渠道 | 第40页 |
4.2.2 问题渐进:规范引导自媒体的传播 | 第40-41页 |
4.2.3 问题反馈:建立独立的反馈和监督机构 | 第41页 |
4.3 政策流优化:借力网络的平台性角色 | 第41-44页 |
4.3.1 缩小信息鸿沟以实现参政机会均等化 | 第41-42页 |
4.3.2 打造不同思想库的网络联动平台 | 第42-43页 |
4.3.3 构建政策共同体的良性互动机制 | 第43-44页 |
4.4 政治流优化:借力网络的窗口性角色 | 第44-46页 |
4.4.1 重视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软化过程 | 第44页 |
4.4.2 发掘和善用网络舆论的正向效应 | 第44-45页 |
4.4.3 关注新意见阶层和利益表达机制的完善 | 第45-46页 |
4.5 政策耦合优化:借助网络培育耦合推力 | 第46-47页 |
4.5.1 抓住政策耦合时机 | 第46页 |
4.5.2 培育网络社会的政策企业家 | 第46-47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7-49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7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