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遗传分化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中英文缩写表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1 棉花黄萎病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1.1 棉花黄萎病的危害 | 第13-14页 |
1.1.2 常用防治作物土传病害的方法 | 第14-15页 |
1.1.3 大丽轮枝菌致病力鉴定 | 第15页 |
1.2 致病性真菌的遗传分化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营养亲和性 | 第15-16页 |
1.2.2 血清学分类 | 第16-17页 |
1.2.3 AFLP | 第17页 |
1.2.4 RAPD | 第17页 |
1.2.5 MLST | 第17页 |
1.2.6 RFLP | 第17-18页 |
1.2.7 ITS序列 | 第18页 |
1.2.8 SSR | 第18-19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棉花黄萎病菌的分离鉴定 | 第20-26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0-21页 |
2.1.1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分离纯化 | 第20页 |
2.1.2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形态学观察鉴定 | 第20页 |
2.1.3 棉花黄萎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0-21页 |
2.1.4 大丽轮枝菌的PCR分子检测 | 第21页 |
2.2 结果和分析 | 第21-25页 |
2.2.1 大丽轮枝菌的形态观察结果 | 第21-22页 |
2.2.2 大丽轮枝菌分子检测鉴定结果 | 第22-25页 |
2.3 结论和讨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不同地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的鉴定 | 第26-33页 |
3.1 菌落培养特性的观察和统计 | 第26-2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3.2.1 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形态 | 第27-30页 |
3.2.2 培养类型的划分 | 第30-31页 |
3.3 结论和讨论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新疆棉区大丽轮枝菌致病力检测 | 第33-47页 |
4.1 致病力测定 | 第33-35页 |
4.1.1 供试棉花品种 | 第33页 |
4.1.2 大丽轮枝菌毒力蛋白产量测定 | 第33-34页 |
4.1.3 毒力蛋白对棉花叶片的致病力测定 | 第34页 |
4.1.4 撕底蘸根法致病力测定 | 第34-35页 |
4.1.5 棉花黄萎病落叶菌系的检测 | 第3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5页 |
4.2.1 产孢量的测定结果 | 第35-36页 |
4.2.2 毒力蛋白的测定 | 第36-38页 |
4.2.3 叶圆盘法致病力的测定 | 第38-41页 |
4.2.4 棉苗病情指数测定 | 第41-43页 |
4.2.5 落叶型菌株的检测 | 第43-45页 |
4.3 结论和讨论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棉花黄萎病菌ITS序列遗传差异研究 | 第47-51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5.1.1 ITS序列扩增和测序 | 第47页 |
5.1.2 ITS序列多样性分析 | 第47-48页 |
5.2 结果和分析 | 第48-50页 |
5.2.1 ITS序列 | 第48页 |
5.2.2 ITS序列多样性分析结果 | 第48-50页 |
5.3 讨论 | 第50-51页 |
第六章 SSR指纹图谱分析棉花黄萎病菌遗传多样性 | 第51-59页 |
6.1 方法 | 第51-52页 |
6.1.1 SSR分子标记筛选 | 第51页 |
6.1.2 SSR分子标记检测大丽轮枝菌 | 第51-52页 |
6.1.3 SSR检测的数据分析 | 第52页 |
6.2 结果和分析 | 第52-57页 |
6.2.1 筛选特异性引物 | 第52-54页 |
6.2.2 基因多样性和区域来源分析 | 第54页 |
6.2.3 菌株亲缘关系分析 | 第54-55页 |
6.2.4 基因多样性分析 | 第55-56页 |
6.2.5 SSR遗传多样性和致病力的关系 | 第56-57页 |
6.3 结论和讨论 | 第57-5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9-61页 |
7.1 结论 | 第59页 |
7.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