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及成果 | 第11-12页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智能电力通信网脆弱性研究综述 | 第14-26页 |
2.1 智能电力通信网 | 第14-20页 |
2.1.1 智能电力通信网基本概念 | 第14-15页 |
2.1.2 智能电力通信网络架构 | 第15-16页 |
2.1.3 电力通信业务 | 第16-19页 |
2.1.4 业务重要度评估方法 | 第19-20页 |
2.2 网络脆弱性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2.2.1 网络脆弱性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2.2.2 网络全局脆弱性研究 | 第22-23页 |
2.2.3 基于关键节点和关键链路识别的网络脆弱性研究 | 第23页 |
2.2.4 基于关键区域识别的网络脆弱性研究 | 第23-24页 |
2.3 智能电力通信网脆弱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基于联合节点和链路的关键区域识别的网络脆弱性研究 | 第26-46页 |
3.1 引言 | 第26-27页 |
3.2 系统模型和数学定义 | 第27-30页 |
3.2.1 系统模型 | 第27-29页 |
3.2.2 数学定义 | 第29-30页 |
3.3 业务关键度指标 | 第30-32页 |
3.3.1 电力通信网全局脆弱性指标构建原则 | 第30-31页 |
3.3.2 业务关键度指标 | 第31-32页 |
3.4 网络关键区域识别 | 第32-39页 |
3.4.1 中心受限于网络节点的关键区域识别算法 | 第32-36页 |
3.4.2 中心不受限的网络关键区域识别算法 | 第36-39页 |
3.5 仿真性能分析 | 第39-44页 |
3.5.1 仿真条件 | 第39-40页 |
3.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0-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基于不确定网络关键区域识别的网络脆弱性研究 | 第46-64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系统模型和数学定义 | 第47-50页 |
4.2.1 系统模型 | 第47-49页 |
4.2.2 数学定义 | 第49-50页 |
4.3 不确定网络中的全局脆弱性指标 | 第50-53页 |
4.3.1 全局脆弱性指标适用性分析 | 第51-52页 |
4.3.2 期望业务关键度指标 | 第52-53页 |
4.4 不确定网络关键区域识别 | 第53-58页 |
4.4.1 关键区域识别算法 | 第53-56页 |
4.4.2 分量采样算法CSA | 第56-58页 |
4.5 仿真性能分析 | 第58-63页 |
4.5.1 仿真条件 | 第58-59页 |
4.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9-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4-65页 |
5.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65-66页 |
缩略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