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大直径嵌岩桩承载特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4页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问题提出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现场原位测试法第11页
        1.2.2 室内模型试验法第11-12页
        1.2.3 理论分析法第12页
        1.2.4 数值模拟法第12-13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3-14页
第二章 大直径嵌岩桩的承载特性理论分析第14-22页
    2.1 岩石的基本特性第14-18页
        2.1.1 岩石的性质及分类第14页
        2.1.2 岩石的强度理论第14-17页
        2.1.3 岩石的破坏形式第17-18页
        2.1.4 重庆地区工程岩体特征第18页
    2.2 嵌岩桩的荷载传递机理第18-19页
    2.3 竖向受荷嵌岩桩的破坏模式第19页
    2.4 嵌岩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对比分析第19-21页
        2.4.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19-20页
        2.4.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第20页
        2.4.3 重庆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20-21页
    2.5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三章 模型嵌岩桩试验研究第22-49页
    3.1 试验模型设计第22-33页
        3.1.1 模型参数设计第23-24页
        3.1.2 试验模型设计与制作第24-26页
        3.1.3 模型槽的制作第26-28页
        3.1.4 岩体钻孔与模型桩的植入第28页
        3.1.5 量测装置安装第28-32页
        3.1.6 试验加载装置设计第32-33页
    3.2 试验加载方案第33页
    3.3 试验数据处理第33-34页
    3.4 桩侧摩阻力分布特性试验结果分析第34-39页
        3.4.1 桩侧摩阻力承载特性第34-38页
        3.4.2 桩侧摩阻力影响因素分析第38-39页
    3.5 原岩模型嵌岩桩试验结果分析第39-48页
        3.5.1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第39-43页
        3.5.2 桩身轴力传递影响第43-44页
        3.5.3 桩端阻力分析第44-45页
        3.5.4 桩侧摩阻力分析第45-47页
        3.5.5 竖向承载能力分析第47-48页
    3.6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嵌岩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研究第49-57页
    4.1 桩侧摩阻力分布规律理论研究第49-50页
    4.2 嵌岩桩沉降理论研究第50-51页
    4.3 理论计算模型的提出第51-53页
    4.4 嵌岩桩承载特性的计算第53-55页
    4.5 理论计算与试验对比分析第55-56页
    4.6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嵌岩桩承载性状数值分析第57-72页
    5.1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第57页
    5.2 ANSYS软件介绍第57-58页
    5.3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加载求解第58-64页
        5.3.1 基本假定第58页
        5.3.2 单元选择第58-60页
        5.3.3 材料模型的选取第60页
        5.3.4 桩-岩之间的接触设定第60-61页
        5.3.5 收敛准则第61页
        5.3.6 桩和基岩模型的参数第61页
        5.3.7 实体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第61-62页
        5.3.8 求解类型及加载方式的模拟第62-64页
    5.4 嵌岩桩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64-71页
        5.4.1 通用后处理结果第64-68页
        5.4.2 时间历程后处理结果与试验的对比分析第68-71页
    5.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5页
    6.1 结论第72-74页
    6.2 展望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穿越煤系采空区地层的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钢管砼拱桥拱肋安装与管内砼灌注应力调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