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理论及研究回顾 | 第12-21页 |
1.2.1 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相关理论述评 | 第12-14页 |
1.2.2 技术溢出效应相关理论述评 | 第14-16页 |
1.2.3 跨国公司影响东道国研发能力相关理论述评 | 第16-19页 |
1.2.4 跨国公司在海外种业市场研发投资的相关理论述评 | 第19-20页 |
1.2.5 简要评述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23-24页 |
1.4.1 创新点 | 第23页 |
1.4.2 难点 | 第23-24页 |
2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玉米种业的方式及动因分析 | 第24-31页 |
2.1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玉米种业的方式分析 | 第24-28页 |
2.1.1 设立办事处 | 第24-25页 |
2.1.2 建立研究中心及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 | 第25-26页 |
2.1.3 建立合作、合资及独资企业 | 第26-27页 |
2.1.4 进出口贸易 | 第27-28页 |
2.2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玉米种业的动因分析 | 第28-30页 |
2.2.1 丰厚的市场利润 | 第28-29页 |
2.2.2 低廉的研发成本 | 第29页 |
2.2.3 全球化战略 | 第29页 |
2.2.4 优惠政策及制度保障 | 第29-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跨国公司对中国玉米种业R&D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31-44页 |
3.1 跨国公司对中国玉米种业R&D溢出效应分析 | 第31-34页 |
3.1.1 示范—模仿效应 | 第31-32页 |
3.1.2 竞争效应 | 第32-33页 |
3.1.3 联系效应 | 第33页 |
3.1.4 人力资本效应 | 第33-34页 |
3.2 跨国公司对中国玉米种业R&D挤出效应分析 | 第34-38页 |
3.2.1 加深技术依赖 | 第34-35页 |
3.2.2 竞争挤出效应 | 第35-36页 |
3.2.3 弱化联系效应 | 第36-37页 |
3.2.4 争夺研发资源 | 第37-38页 |
3.3 跨国公司影响中国玉米种业R&D的博弈分析 | 第38-44页 |
3.3.1 博弈模型的假定 | 第38-39页 |
3.3.2 博弈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39-41页 |
3.3.3 博弈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4 跨国公司对中国玉米种业R&D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4-53页 |
4.1 跨国公司影响中国玉米种业R&D的发展阶段 | 第44-45页 |
4.2 跨国公司进入后中国玉米种业R&D投入变化 | 第45-49页 |
4.2.1 研发人员投入 | 第45-48页 |
4.2.2 研发资金投入 | 第48-49页 |
4.3 跨国公司进入后中国玉米种业R&D产出变化 | 第49-51页 |
4.3.1 专利申请数 | 第49-50页 |
4.3.2 新品种申请数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5 案例分析——以美国杜邦先锋公司为例 | 第53-67页 |
5.1 杜邦先锋公司进入中国玉米种业历程分析 | 第53-55页 |
5.2 杜邦先锋对中国玉米种业R&D的影响分析 | 第55-60页 |
5.2.1 加深技术依赖 | 第55-58页 |
5.2.2 弱化联系效应 | 第58-59页 |
5.2.3 竞争挤出效应 | 第59-60页 |
5.3 杜邦先锋进入后登海种业R&D变化分析 | 第60-66页 |
5.3.1 研发人员投入 | 第61-64页 |
5.3.2 研发资金投入 | 第64-65页 |
5.3.3 新品种盈利能力 | 第65-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67-7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