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引言 | 第10-15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1.3.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 2 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行为的界定 | 第15-22页 |
| 2.1 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行为的内涵 | 第15-17页 |
| 2.1.1 网络对商标权保护范围的影响 | 第15-16页 |
| 2.1.2 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行为的概念 | 第16-17页 |
| 2.2 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行为的特点 | 第17-22页 |
| 2.2.1 “为为网”商标侵权案件评析 | 第17-19页 |
| 2.2.2 从“为为网”案看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行为的特点 | 第19-22页 |
| 3 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分析 | 第22-30页 |
| 3.1 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行为的“行为违法性” | 第22-24页 |
| 3.1.1 关于“行为违法性”之一般规定 | 第22-23页 |
| 3.1.2 “为为网”案中“行为违法性”分析 | 第23页 |
| 3.1.3 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行为之“违法性”要件的认定 | 第23-24页 |
| 3.2 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行为之“损害结果” | 第24-25页 |
| 3.2.1 “损害结果”之一般规定 | 第24页 |
| 3.2.2 “为为网”商标侵权案中“损害结果”分析 | 第24-25页 |
| 3.2.3 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行为之“损害结果”要件的认定 | 第25页 |
| 3.3 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行为之“因果关系” | 第25-27页 |
| 3.3.1 “违法性”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 | 第25-26页 |
| 3.3.2 “为为网”商标侵权案中“因果关系”分析 | 第26页 |
| 3.3.3 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行为之“因果关系”要件的认定 | 第26-27页 |
| 3.4 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行为之“过错” | 第27-30页 |
| 3.4.1 “过错”的一般规定 | 第27-28页 |
| 3.4.2 “为为网”商标侵权案中“过错”的分析 | 第28页 |
| 3.4.3 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行为之“过错”要件的构成 | 第28-30页 |
| 4 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行为的类型及例外 | 第30-43页 |
| 4.1 网络环境下商标直接侵权行为 | 第30-34页 |
| 4.1.1 销售商标侵权行为的表现 | 第30-31页 |
| 4.1.2 域名商标侵权行为的表现 | 第31-33页 |
| 4.1.3 链接商标侵权行为的表现 | 第33-34页 |
| 4.2 网络环境下商标间接侵权行为 | 第34-39页 |
| 4.2.1 搜索引擎商标侵权行为 | 第34-36页 |
| 4.2.2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商标侵权行为 | 第36-38页 |
| 4.2.3 App 应用程序商标侵权行为 | 第38-39页 |
| 4.3 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行为的例外——合理使用 | 第39-43页 |
| 4.3.1 商标“合理使用”的一般规定 | 第39-40页 |
| 4.3.2 商标合理使用的类型 | 第40-41页 |
| 4.3.3 网络环境下商标合理使用的行为 | 第41-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后记 | 第47-4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