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然科学总论论文--系统科学论文--系统学、现代系统理论论文--大系统理论论文

基于动态图包含原理的复杂系统分析与控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CONTENTS第12-15页
图表目录第15-16页
主要符号表第16-17页
1 绪论第17-32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7-18页
    1.2 复杂系统概述第18-23页
        1.2.1 复杂系统的发展历史第18-19页
        1.2.2 复杂系统的概念第19-20页
        1.2.3 复杂系统的特点第20-21页
        1.2.4 研究复杂系统的相关理论及方法第21-22页
        1.2.5 复杂系统的研究方向第22-23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3-29页
        1.3.1 复杂系统建模研究第23-25页
        1.3.2 复杂系统稳定性研究第25-27页
        1.3.3 复杂系统控制研究第27-29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思路第29-31页
        1.4.1 研究内容第29-30页
        1.4.2 研究思路第30-31页
    1.5 课题来源及论文结构第31-32页
2 动态图及其包含原理第32-58页
    2.1 动态图基本理论第32-40页
        2.1.1 动态图的基本定义第32-37页
        2.1.2 动态图的范数及度量第37-38页
        2.1.3 动态图的平衡图第38页
        2.1.4 动态图的稳定性定义第38-40页
    2.2 动态图的数学模型第40-42页
    2.3 动态图包含原理第42-48页
    2.4 动态图置换包含原理第48-50页
    2.5 动态图分解方法第50-54页
        2.5.1 对对子图分解方法第50-51页
        2.5.2 算例第51-54页
    2.6 基于包含原理的动态图控制第54-57页
    2.7 本章小结第57-58页
3 基于动态图包含原理的复杂系统分解方法第58-79页
    3.1 复杂系统及其拓扑结构描述第58-62页
        3.1.1 动态图与复杂系统的关系描述第58-59页
        3.1.2 复杂系统的基本拓扑结构第59-62页
    3.2 复杂系统的数学模型第62-66页
        3.2.1 仿线性互联复杂系统的数学模型第62-64页
        3.2.2 非线性互联复杂系统的数学模型第64-66页
    3.3 复杂系统动态包含原理第66-73页
        3.3.1 开环动态包含原理第66-70页
        3.3.2 闭环动态包含原理第70-73页
    3.4 复杂系统对对子系统分解方法第73-78页
        3.4.1 复杂系统的扩展变换第73-75页
        3.4.2 复杂系统的置换变换第75-77页
        3.4.3 对对子系统分解方法第77-78页
    3.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4 基于动态图及包含原理的复杂系统稳定性分析第79-98页
    4.1 仿线性互联复杂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第79-83页
    4.2 互联种群L-V复杂系统稳定性分析第83-90页
        4.2.1 广义L-V系统及其规范化第84-86页
        4.2.2 互联L-V复杂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第86-89页
        4.2.3 互联L-V复杂系统的分解及其稳定性分析第89-90页
    4.3 一类具有L-V互联模型的复杂系统稳定性分析第90-95页
        4.3.1 系统的数学模型第90页
        4.3.2 L-V互联模型的稳定性分析第90-94页
        4.3.3 整体复杂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第94-95页
    4.4 非线性互联复杂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第95-97页
    4.5 本章小结第97-98页
5 基于动态包含原理的复杂系统分散协调控制及应用第98-122页
    5.1 分散协调控制方案第98页
    5.2 对对子系统分散协调控制器的设计第98-102页
    5.3 系统动态拓扑结构协调器的设计第102-104页
    5.4 四区域动态互联电力系统分散协调控制仿真第104-121页
        5.4.1 系统模型第104-108页
        5.4.2 系统的分解及置换变换第108-110页
        5.4.3 分散协调控制器设计第110-111页
        5.4.4 数字仿真研究第111-121页
    5.5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22-125页
    6.1 结论第122-123页
    6.2 未来工作展望第123-125页
创新点摘要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3页
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33-135页
致谢第135-136页
作者简介第136-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种典型属性值类型下的不确定型决策研究
下一篇:FOXO1及牙周病致病菌影响口腔黏膜愈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