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汽车操纵稳定性与疲劳的研究发展情况 | 第12-15页 |
1.2.1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研究情况 | 第12-13页 |
1.2.2 汽车零部件疲劳问题的研究情况 | 第13-15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2章 悬架与虚拟样机技术 | 第17-29页 |
2.1 悬架的功用和组成 | 第17页 |
2.2 悬架的分类 | 第17-20页 |
2.3 对悬架的要求 | 第20-21页 |
2.4 悬架的结构形式与分析 | 第21-25页 |
2.4.1 非独立悬架 | 第21-22页 |
2.4.2 独立悬架 | 第22-25页 |
2.5 虚拟样机技术概述 | 第25-27页 |
2.5.1 虚拟样机的基本结构 | 第26-27页 |
2.5.2 虚拟样机的开发过程 | 第27页 |
2.6 虚拟样机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 | 第27-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麦弗逊悬架主要参数的确定 | 第29-41页 |
3.1 基本参数的确定 | 第29-30页 |
3.2 螺旋弹簧悬架的设计 | 第30-33页 |
3.2.1 选材 | 第30-31页 |
3.2.2 强度校核 | 第31-32页 |
3.2.3 稳定性校核 | 第32-33页 |
3.3 减振器的结构类型与主要参数的选择 | 第33-36页 |
3.4 横向稳定杆的设计 | 第36-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悬架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 第41-61页 |
4.1 ADAMS软件及其理论基础 | 第41-46页 |
4.1.1 ADAMS软件介绍 | 第41-42页 |
4.1.2 ADAMS刚体理论基础 | 第42-46页 |
4.2 麦弗逊悬架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建模 | 第46-49页 |
4.3 刚性运动学与弹性运动学仿真的比较 | 第49-52页 |
4.3.1 刚性运动学与弹性运动学仿真设置 | 第49-50页 |
4.3.2 两种仿真模式的比较 | 第50-52页 |
4.4 车轮定位参数的优化过程 | 第52-57页 |
4.5 优化前后结果对比分析 | 第57-60页 |
4.5.1 主销内倾角(Kingpin Inclination Angle) | 第57-58页 |
4.5.2 车轮外倾角(Camber Angle) | 第58-59页 |
4.5.3 前轮前束(Toe Angle) | 第59页 |
4.5.4 主销后倾角(Caster Angle) | 第59-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刚柔混合模型的建立 | 第61-79页 |
5.1 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 第61-64页 |
5.1.1 多体系统动力学概述 | 第61-62页 |
5.1.2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 第62-63页 |
5.1.3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 第63-64页 |
5.2 ADAMS软件的柔性体理论基础 | 第64-70页 |
5.3 刚柔混合悬架模型的建立过程 | 第70-74页 |
5.3.1 模型简化处理 | 第71页 |
5.3.2 几何清理及网格划分 | 第71-73页 |
5.3.3 定义构件属性 | 第73-74页 |
5.3.4 设置求解参数 | 第74页 |
5.4 转向节的模态振形 | 第74-76页 |
5.5 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 第76-77页 |
5.6 读取仿真结果并输出仿真文件 | 第77-7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6章 悬架转向节疲劳仿真 | 第79-93页 |
6.1 疲劳研究的发展起始 | 第79页 |
6.2 全寿命分析 | 第79-82页 |
6.2.1 S-N曲线的基本概念 | 第80-81页 |
6.2.2 平均应力的影响 | 第81-82页 |
6.3 疲劳累计损伤理论 | 第82-84页 |
6.3.1 线性累计损伤理论 | 第82-83页 |
6.3.2 雨流计数法 | 第83-84页 |
6.4 转向节疲劳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84-87页 |
6.4.1 FATIGUE软件介绍 | 第84-85页 |
6.4.2 读入模态中性文件 | 第85-87页 |
6.5 悬架转向节疲劳寿命预测 | 第87-90页 |
6.5.1 材料S-N曲线的确定 | 第87-88页 |
6.5.2 转向节疲劳寿命仿真 | 第88-90页 |
6.6 影响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 | 第90-91页 |
6.6.1 应力集中的影响 | 第90-91页 |
6.6.2 尺寸影响 | 第91页 |
6.6.3 表面状况的影响 | 第91页 |
6.7 表面优化后仿真结果 | 第91-92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7.1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 第93页 |
7.2 研究与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