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保护学论文--鱼病学论文--微生物性鱼病论文

爱德华氏菌基因组测序及进化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0-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爱德华氏菌概述及分类历史第10-17页
        1.2.1 迟钝爱德华氏菌主要生理生化特征第12-13页
        1.2.2 迟钝爱德华氏菌血清型分型第13-14页
        1.2.3 迟钝爱德华氏菌基因型分型第14-16页
        1.2.4 迟钝爱德华氏菌分子分型第16-17页
    1.3 Edwardsiella基因组研究进展第17-23页
        1.3.1 Edwardsiella典型菌株毒力水平第17-18页
        1.3.2 爱德华氏菌基因组测序概况第18-20页
        1.3.3 Edwardsiella主要毒力相关基因岛第20-23页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3-25页
第2章 爱德华氏菌属重分类研究第25-47页
    2.1 前言第25页
    2.2 实验材料第25-29页
        2.2.1 实验菌株第25-28页
        2.2.2 实验所使用的引物及测序第28页
        2.2.3 实验所用培养基及试剂第28-29页
        2.2.4 实验所用软件第29页
    2.3 实验方法第29-32页
        2.3.1 菌株培养及基因组抽提第29页
        2.3.2 16S rDNA和看家基因片段测序第29-30页
        2.3.3 系统发育进化树的构建第30页
        2.3.4 表型特征鉴定第30-31页
        2.3.5 菌株脂肪酸成分,醌类和极性脂质成分测定第31页
        2.3.6 菌株LD_(50)数值的测定第31页
        2.3.7 核酸序列保藏号第31-32页
    2.4 实验结果第32-45页
        2.4.1 基于16S rDNA序列的Edwardsiella菌株进化树的构建第32页
        2.4.2 基于看家基因序列的Edwardsiella菌株MLST亲缘关系分析第32页
        2.4.3 基于看家基因序列的Edwardsiella菌株MLSA系统发生树构建第32-35页
        2.4.4 看家基因MLSA结果评估第35-36页
        2.4.5 Edwardsiella菌株生理生化表型鉴定第36-44页
        2.4.6 ET080813~T毒力水平的测定第44-45页
    2.5 E.anguillarum描述第45页
    2.6 小结与讨论第45-47页
第3章 鳗鲡爱德华氏菌全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第47-63页
    3.1 前言第47页
    3.2 实验材料第47-48页
        3.2.1 实验菌株及质粒第47页
        3.2.2 实验所用引物第47页
        3.2.3 实验所用试剂第47-48页
        3.2.4 实验所用软件第48页
    3.3 实验方法第48-51页
        3.3.1 菌株培养及基因组抽提第48页
        3.3.2 ET080813~T基因组草图中Contig关系的确认及gap拼接第48-50页
        3.3.3 载体克隆第50页
        3.3.4 基因组拼接及数据分析第50页
        3.3.5 Edwardsiella菌株基因组重测序第50-51页
        3.3.6 基因组同源比对第51页
        3.3.7 DDH模拟和ANI数值计算第51页
        3.3.8 核酸序列保藏号第51页
    3.4 实验结果第51-62页
        3.4.1 E.anguillarum ET080813~T草图数据第51页
        3.4.2 E.anguillarum ET080813~T基因组拼接第51-52页
        3.4.3 E.anguillarum ET080813~T基因组信息第52-55页
        3.4.4 基于RAST对E.anguillarum ET080813~T基因组注释第55页
        3.4.5 其他Edwardsiella菌株基因组重测序第55-56页
        3.4.6 Edwardsiella菌株比较基因组研究第56-58页
        3.4.7 Edwardsiella菌株ANI和DDH第58-61页
        3.4.8 DDH与MLSA相关性分析第61-62页
    3.5 小结与讨论第62-63页
第4章 E.anguillarum毒力分泌系统相关基因岛第63-74页
    4.1 前言第63页
    4.2 实验材料第63-64页
        4.2.1 实验菌株第63页
        4.2.2 实验所用引物和测序第63-64页
        4.2.3 实验所用培养基,试剂第64页
        4.2.4 实验所用软件第64页
    4.3 实验方法第64-65页
        4.3.1 菌株培养第64页
        4.3.2 相关基因PCR验证第64页
        4.3.3 ECP组分蛋白电泳第64-65页
        4.3.4 蛋白质谱鉴定第65页
    4.4 实验结果第65-73页
        4.4.1 基于E.anguillarum ET080813~T基因组预测T3SS和T6SS第65-69页
        4.4.2 Edwardsiella菌株PCR验证T3SS和T6SS第69-70页
        4.4.3 E.anguillarum胞外蛋白组分鉴定第70-73页
    4.5 小结与讨论第73-74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5.1 结论第74页
    5.2 展望第74-76页
缩略语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酮还原酶CgKR2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假单胞菌F-12转化合成半胱氨酸的发酵优化及基因工程菌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