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车的牵引电机并联控制方法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5-17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2 异步电机并联运行矢量控制方法 | 第18-40页 |
2.1 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及实现方式 | 第18-22页 |
2.2 牵引电机并联运行特性分析 | 第22-29页 |
2.2.1 电机参数差异对转矩不平衡的影响 | 第22-25页 |
2.2.2 轮径差异对转矩不平衡的影响 | 第25-29页 |
2.3 传统并联控制方法 | 第29-30页 |
2.3.1 传统并联控制方法的数学模型法 | 第29-30页 |
2.3.2 传统并联控制方法实现方式 | 第30页 |
2.4 基于平均转子磁场定向的并联控制方法 | 第30-34页 |
2.4.1 平均转子磁场定向的数学模型法 | 第30-33页 |
2.4.2 平均转子磁场定向方法实现方式 | 第33-34页 |
2.5 基于加权矢量的并联控制方法 | 第34-36页 |
2.5.1 加权值的选择 | 第34页 |
2.5.2 加权矢量并联控制方法数学模型 | 第34-35页 |
2.5.3 加权矢量并联控制方法实现方式 | 第35-36页 |
2.6 异步电机并联运行控制仿真 | 第36-39页 |
2.6.1 存在轮径差的并联控制仿真 | 第36-38页 |
2.6.2 带不平衡负载启动的并联控制仿真 | 第38-3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3 基于无速度传感器的并联控制 | 第40-52页 |
3.1 模型参考自适应基本理论 | 第40-41页 |
3.2 基于q轴磁链的转速估算方法 | 第41-44页 |
3.3 稳定性分析 | 第44-50页 |
3.4 仿真分析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基于异步电机并联运行的粘着控制 | 第52-72页 |
4.1 粘着机理 | 第52-55页 |
4.1.1 轮轨蠕滑 | 第52-53页 |
4.1.2 粘着系数 | 第53-54页 |
4.1.3 影响粘着利用率的因素 | 第54-55页 |
4.2 机车动力学模型 | 第55-58页 |
4.2.1 单轴动力学模型 | 第55-57页 |
4.2.2 双轴动力学模型 | 第57-58页 |
4.3 防滑防空转判据 | 第58-59页 |
4.4 单轴粘着控制方法 | 第59-61页 |
4.4.1 组合校正法的实现 | 第59-60页 |
4.4.2 无速度传感器粘着控制法 | 第60-61页 |
4.4.3 模糊控制法 | 第61页 |
4.5 基于异步电机并联控制的粘着控制方法 | 第61-66页 |
4.5.1 数字信号滤波子模块 | 第62-63页 |
4.5.2 轮径补偿子模块 | 第63-64页 |
4.5.3 中间参数计算子程序 | 第64页 |
4.5.4 空转趋势识别子模块 | 第64页 |
4.5.5 加速度粘着准则子模块 | 第64-65页 |
4.5.6 蠕滑速度分级校正子模块 | 第65-66页 |
4.5.7 计算转矩校正系数 | 第66页 |
4.6 仿真研究 | 第66-70页 |
4.6.1 单动轴打滑的粘着控制 | 第66-68页 |
4.6.2 基于并联控制算法的粘着控制 | 第68-7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5 异步电机并联控制方法实验 | 第72-80页 |
5.1 实验系统结构设计 | 第72-74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74-80页 |
5.2.1 存在轮径差并联控制实验 | 第74-76页 |
5.2.2 负载不均衡的并联控制实验 | 第76-78页 |
5.2.3 并联控制下转速估算 | 第78-80页 |
6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9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