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预制装配式结构的应用及研究状况 | 第10-13页 |
1.2.1 国外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发展概况 | 第11-13页 |
1.3 预制混凝土结构的优缺点 | 第13-14页 |
1.4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节点连接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1 国外预制剪力墙结构节点连接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4.2 国内预制剪力墙结构节点连接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U 型闭合筋连接剪力墙试件的试验 | 第19-40页 |
2.1 试验目的 | 第19页 |
2.2 试验试件的设计及制作 | 第19-25页 |
2.2.1 装配式剪力墙现行连接技术简要分析 | 第19-20页 |
2.2.2 装配式剪力墙连接节点的设计方案 | 第20-22页 |
2.2.3 试件底座的设计和制作 | 第22-23页 |
2.2.4 试件剪力墙的设计和制作 | 第23-24页 |
2.2.5 叠合楼板的设计与制作 | 第24页 |
2.2.6 试件初步验算 | 第24-25页 |
2.3 试验的加载和量测制度 | 第25-28页 |
2.3.1 试验的加载装置 | 第25-26页 |
2.3.2 试验加载制度 | 第26-27页 |
2.3.3 试验的量测制度 | 第27-28页 |
2.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8-38页 |
2.4.1 试验构件的裂缝发展 | 第28-29页 |
2.4.2 试验试件的破坏形态 | 第29-30页 |
2.4.3 试验试件滞回曲线特征分析 | 第30-33页 |
2.4.4 试验试件骨架曲线特征分析 | 第33页 |
2.4.5 试验试件延性系数及残余刚度 | 第33-34页 |
2.4.6 刚度退化 | 第34-35页 |
2.4.7 试件耗能能力 | 第35-36页 |
2.4.8 钢筋应变 | 第36-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装配式剪力墙水平连接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40-53页 |
3.1 建模类型选择 | 第40-41页 |
3.2 单元本构模型 | 第41-43页 |
3.3 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43-46页 |
3.3.1 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 | 第43页 |
3.3.2 混凝土受拉应力应变关系 | 第43-44页 |
3.3.3 混凝土的破坏准则 | 第44-45页 |
3.3.4 钢筋的本构模型 | 第45-46页 |
3.4 混凝土开裂及压碎破坏后的处理 | 第46-49页 |
3.4.1 有限元软件裂缝的基本概念 | 第46-47页 |
3.4.2 ANSYS 对裂缝的处理 | 第47-49页 |
3.4.3 混凝土压碎破坏的处理 | 第49页 |
3.5 网格划分 | 第49-50页 |
3.6 边界条件 | 第50-51页 |
3.7 求解 | 第51-5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 第53-58页 |
4.1 试件裂缝发展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4.2 试件内力分析 | 第54-55页 |
4.3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 | 第55-56页 |
4.4 楼板对结构体系的力学影响分析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结论 | 第58页 |
5.2 建议 | 第58-59页 |
5.3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62-63页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