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当代遗址博物馆发展概述 | 第10-22页 |
第一节 遗址的概念与博物馆的概念 | 第10-16页 |
1 遗址的概念及其内涵 | 第10-12页 |
2 遗址作为文物的特殊性 | 第12-14页 |
3 博物馆的概念及博物馆的传播本质 | 第14-16页 |
第二节 遗址博物馆概述 | 第16-22页 |
1 遗址博物馆的类别归属 | 第16-17页 |
2 遗址博物馆的定义 | 第17-18页 |
3 遗址博物馆的类型分析 | 第18-19页 |
4 遗址博物馆的特性分析 | 第19-21页 |
5 遗址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的区别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文化遗产事业﹑博物馆学和旅游产业对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影响 | 第22-46页 |
第一节 文化遗产事业对遗址博物馆建设的影响 | 第23-34页 |
1 文化遗产概念溯源 | 第23-24页 |
2 遗址是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 第24-25页 |
3 中国的大遗址概念 | 第25-26页 |
4 遗址的保护原则 | 第26-27页 |
5 遗址的保护展示模式 | 第27-28页 |
6 国内外遗址博物馆建设的不同模式 | 第28-31页 |
7 遗址保护规划与遗址博物馆的建设 | 第31-34页 |
第二节 博物馆学对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影响 | 第34-42页 |
1 博物馆学的理论框架 | 第34-36页 |
2 新博物馆学运动 | 第36-38页 |
3 遗址博物馆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 第38-40页 |
4 博物馆学对于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意义 | 第40-42页 |
第三节 旅游产业对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影响 | 第42-45页 |
1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遗址博物馆的建设 | 第42-44页 |
2 遗址博物馆的双重角色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区外”模式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初探 | 第46-75页 |
第一节 遗址博物馆的功能组成和展示布局 | 第46-53页 |
1 遗址博物馆的功能组成 | 第46-49页 |
2 博物馆功能区的新变化 | 第49-50页 |
3 遗址博物馆的展示布局 | 第50-53页 |
第二节 “区外”模式遗址博物馆的功能布局和流线组织 | 第53-55页 |
1 “区外”模式遗址博物馆的功能组成 | 第53-54页 |
2 “区外”模式遗址博物馆的流线分析 | 第54-55页 |
第三节 “区外”模式遗址博物馆的总体布局与环境设计 | 第55-60页 |
1 整体概念的环境设计观 | 第55-56页 |
2 建筑整体布局的影响因素 | 第56-60页 |
第四节 “区外”模式遗址博物馆的形象设计 | 第60-67页 |
1 “大象无形”的设计原则 | 第60-63页 |
2 地域性创作观的遗址博物馆形象 | 第63-65页 |
3 “当代的”遗址博物馆 | 第65-67页 |
第五节 “区外”模式遗址博物馆的内外空间设计 | 第67-74页 |
1 内外空间的一体化设计思想 | 第68-69页 |
2 “融入环境”的外部空间设计原则 | 第69-70页 |
3 “强化展出主题,突出展出效果”的展陈空间设计原则 | 第70-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设计案例分析 | 第75-88页 |
案例一 甘肃秦安大地湾史前遗址博物馆 | 第75-81页 |
案例二 辽宁桓仁五女山高句丽遗址博物馆 | 第81-88页 |
结语 | 第88-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