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开发交通影响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交通影响评价简介 | 第12-14页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2章 交通影响评价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 第16-24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1.1 美国的研究状况 | 第16-17页 |
2.1.2 其他国家 | 第17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2.3 国内外研究对比评价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交通影响评价各项规范及开展依据 | 第24-34页 |
3.1 交通影响评价的各项规范 | 第24-29页 |
3.1.1 交通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3.1.2 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流程 | 第26-27页 |
3.1.3 交通影响评价报告的形式 | 第27-29页 |
3.2 开展交通影响评价的依据 | 第29-33页 |
3.2.1 道路交通安全的体现 | 第30-31页 |
3.2.2 行政指导文件的依据 | 第31-32页 |
3.2.3 促进主管部门职能改善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交通影响评价的功能定位及实践问题 | 第34-39页 |
4.1 城市交通系统建设目标 | 第34-35页 |
4.2 交通影响评价的功能定位 | 第35-36页 |
4.3 我国开展交通影响评价的实践问题 | 第36-37页 |
4.4 解决对策 | 第37-3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交通影响评价的技术要点研究 | 第39-65页 |
5.1 阈值的确定 | 第39-48页 |
5.1.1 阈值确定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 第40-41页 |
5.1.2 阈值的分类 | 第41-42页 |
5.1.3 阈值确定方法——以河北省为例 | 第42-48页 |
5.2 影响范围的确定 | 第48-54页 |
5.2.1 确定的方法 | 第49-54页 |
5.2.2 方法推荐 | 第54页 |
5.3 交通生成系数研究 | 第54-56页 |
5.3.1 交通生成系数重要性 | 第54-55页 |
5.3.2 国内外相关情况 | 第55-56页 |
5.4 交通需求预测 | 第56-62页 |
5.4.1 项目交通需求预测 | 第56-59页 |
5.4.2 非项目交通需求预测 | 第59-62页 |
5.5 其他部分 | 第62-64页 |
5.5.1 目标年的确定 | 第62-63页 |
5.5.2 高峰时段的选取 | 第63页 |
5.5.3 有效期限 | 第63页 |
5.5.4 政策引导 | 第63-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交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5-74页 |
6.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及特性 | 第65-67页 |
6.2 评价指标具体描述 | 第67-73页 |
6.2.1 项目现状分析评价 | 第67-68页 |
6.2.2 交通影响分析 | 第68-69页 |
6.2.3 交通组织优化 | 第69-71页 |
6.2.4 停车分析 | 第71-72页 |
6.2.5 公共交通评价 | 第72页 |
6.2.6 改进措施及结论 | 第72-7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7章 交通影响评价改善方案优选方法研究 | 第74-83页 |
7.1 改善方法 | 第74-75页 |
7.2 研究的回顾 | 第75-76页 |
7.3 层次分析法原理 | 第76-77页 |
7.4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77-79页 |
7.4.1 方案层确定 | 第78页 |
7.4.2 准则层确定 | 第78-79页 |
7.4.3 模型的建立 | 第79页 |
7.5 模型计算 | 第79-82页 |
7.5.1 准则层优先级计算 | 第79-80页 |
7.5.2 方案层优先级计算 | 第80-81页 |
7.5.3 整个层次优先级计算 | 第81页 |
7.5.4 计算结果评价 | 第81-82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附录 河北省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实施办法 | 第88-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