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无线数字相干光通信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FSO系统组成结构 | 第10-11页 |
1.3 空间光通信的关键技术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空间相干光通信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4.1 日本空间相干光通信发展状况 | 第13-14页 |
1.4.2 美国空间相干光通信发展状况 | 第14页 |
1.4.3 墨西哥空间相干光通信发展状况 | 第14-15页 |
1.4.4 欧洲空间相干光通信发展状况 | 第15-16页 |
1.4.5 国内空间相干光通信发展现状 | 第16页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各章节介绍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基于DSP的空间相干光通信的关键技术 | 第18-34页 |
2.1 基于DSP的FSO系统设计 | 第18-21页 |
2.1.1 FSO系统发送端 | 第19-20页 |
2.1.2 数字相干接收端 | 第20-21页 |
2.2 相干接收技术 | 第21-24页 |
2.2.1 相干接收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2.2.2 相干接收与非相干接收噪声分析 | 第22-24页 |
2.3 空间相干光通信的调制技术 | 第24-28页 |
2.3.1 基于双平行调制器的新型码型调制技术 | 第25-27页 |
2.3.2 不同调制格式误码率的比较 | 第27-28页 |
2.4 空间光信号的频偏估计及相位噪声补偿算法 | 第28-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大气信道对激光光束传输的影响分析 | 第34-54页 |
3.1 大气衰减效应 | 第34-37页 |
3.1.1 大气分子的吸收与散射 | 第35页 |
3.1.2 大气气溶胶的吸收与散射 | 第35-36页 |
3.1.3 光束发散损耗 | 第36-37页 |
3.2 大气湍流的形成 | 第37-42页 |
3.2.1 速度场 | 第38-39页 |
3.2.2 温度场 | 第39页 |
3.2.3 折射率场 | 第39-42页 |
3.3 湍流信道的统计模型 | 第42-49页 |
3.3.1 大气湍流的Rytov分析 | 第42-43页 |
3.3.2 光强闪烁 | 第43-46页 |
3.3.3 平均孔径 | 第46-48页 |
3.3.4 到达角 | 第48-49页 |
3.4 湍流信道中光束传输的数值仿真 | 第49-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空间数字相干光通信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54-66页 |
4.1 空间相干光通信传输系统设计 | 第54-58页 |
4.2 空间相干光传输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58-64页 |
4.2.1 室内空间光传输 | 第58-60页 |
4.2.2 室外空间光传输 | 第60-6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6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