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名园造园中言语素材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缘起 | 第10-11页 |
1.1.1 园林艺术与文学语言关系紧密 | 第10页 |
1.1.2 言语素材在园林运用中具有民族特色 | 第10-11页 |
1.1.3 岭南园林中的言语素材研究局限性大 | 第11页 |
1.2 相关概念 | 第11-12页 |
1.2.1 “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 第11-12页 |
1.2.2 言语素材的定义 | 第12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4 国外园林中言语素材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4.1 东亚国家园林中言语素材应用现状 | 第13-15页 |
1.4.2 西方国家园林中言语素材应用现状 | 第15-18页 |
1.5 中国园林中言语素材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5.1 从写作题材及表现手法方面研究 | 第19页 |
1.5.2 从园林意境方面研究 | 第19-20页 |
1.5.3 从文学方面研究 | 第20页 |
1.5.4 从表现形式方面研究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2.1 研究地概况 | 第21-24页 |
2.1.1 岭南自然人文条件概况 | 第21-23页 |
2.1.2 岭南园林的发展简述 | 第23-24页 |
2.2 研究对象及其基本情况 | 第24-28页 |
2.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4-26页 |
2.2.2 研究范围的确定 | 第26-28页 |
2.3 研究数据采集 | 第28-29页 |
2.3.1 文献资料 | 第28页 |
2.3.2 实地调研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173页 |
3.1 岭南传统名园中应用的言语素材汇总 | 第29-105页 |
3.1.1 番禺余荫山房 | 第29-61页 |
3.1.2 顺德清晖园 | 第61-88页 |
3.1.3 东莞可园 | 第88-98页 |
3.1.4 佛山梁园 | 第98-105页 |
3.2 言语素材的题材与应用场所 | 第105-119页 |
3.2.1 岭南传统名园中言语素材的常见题材 | 第105-112页 |
3.2.2 言语素材的应用场所类型 | 第112-114页 |
3.2.3 言语素材题材与应用场所的关联性 | 第114-119页 |
3.3 言语素材的涵义在景观空间中的表达 | 第119-147页 |
3.3.1 言语素材在水庭景观中的表达 | 第119-131页 |
3.3.2 言语素材在植物景观中表达 | 第131-139页 |
3.3.3 言语素材在建筑景观中的表达 | 第139-143页 |
3.3.4 言语素材在山石景观中的表达 | 第143-147页 |
3.4 言语素材的形式对空间效果的影响 | 第147-157页 |
3.4.1 言语素材的形式及其使用频率 | 第147-156页 |
3.4.2 言语素材的形式与园林空间的关联 | 第156-157页 |
3.5 旧园与新园的言语素材对比分析 | 第157-173页 |
3.5.1 个体内对比分析 | 第157-170页 |
3.5.2 整体性对比分析 | 第170-173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173-188页 |
4.1 讨论 | 第173-185页 |
4.1.1 岭南传统名园中使用言语素材的特色 | 第173-176页 |
4.1.2 岭南传统名园中言语素材所起的作用 | 第176-178页 |
4.1.3 当代园林中应用言语素材的意义 | 第178-180页 |
4.1.4 当代园林中言语素材的应用思路探讨 | 第180-185页 |
4.2 结论 | 第185-188页 |
致谢 | 第188-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