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预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状况及风险分析 | 第17-26页 |
2.1 P2P网络借贷发展现状 | 第17-20页 |
2.2 P2P网络借贷运营模式 | 第20页 |
2.3 P2P网络借贷风险分析 | 第20-24页 |
2.3.1 信用违约风险 | 第21页 |
2.3.2 流动性风险 | 第21-22页 |
2.3.3 法律风险和商业风险 | 第22-23页 |
2.3.4 信息泄露风险和技术风险 | 第23页 |
2.3.5 声誉风险和道德风险 | 第23-24页 |
2.4 P2P网络借贷风险的发展特征 | 第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47页 |
3.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6页 |
3.2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 第26-36页 |
3.2.1 候选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26-31页 |
3.2.2 候选风险评价指标的数据搜集与标准化 | 第31-33页 |
3.2.3 基于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的指标筛选 | 第33-36页 |
3.2.4 指标筛选的合理性判定 | 第36页 |
3.3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46页 |
3.3.1 候选风险评价指标数据来源及标准化 | 第36-39页 |
3.3.2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指标筛选 | 第39-42页 |
3.3.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指标筛选 | 第42-46页 |
3.3.4 指标体系构建合理性的判定 | 第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P2P网络借贷平台综合风险评价 | 第47-61页 |
4.1 熵值修正G1组合赋权法的提出 | 第47页 |
4.2 熵值修正G1组合赋权法模型 | 第47-49页 |
4.2.1 指标层对准则层的权重 | 第47-48页 |
4.2.2 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 | 第48页 |
4.2.3 指标层对目标层的权重 | 第48-49页 |
4.3 综合风险评价模型 | 第49页 |
4.4 综合风险排序结果检验 | 第49-50页 |
4.5 综合风险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50-59页 |
4.5.1 数据来源 | 第50-51页 |
4.5.2 实证分析 | 第51-54页 |
4.5.3 综合风险评价结果及检验 | 第54-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预警分析 | 第61-70页 |
5.1 KLR信号分析法的提出 | 第61页 |
5.2 改进的KLR信号分析法的原理 | 第61-62页 |
5.3 风险预警信号区间的建立 | 第62页 |
5.4 风险预警实证分析 | 第62-66页 |
5.5 风险预警结果分析及建议 | 第66-6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