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味破缺双Higgs模型中B_s介子混合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0页 |
第二章 标准模型理论 | 第10-22页 |
2.1 标准模型的粒子 | 第11-12页 |
2.2 标准模型的拉氏量 | 第12-14页 |
2.2.1 规范场部分 | 第13页 |
2.2.2 费米子场部分 | 第13-14页 |
2.2.3 Higgs场部分 | 第14页 |
2.3 CKM矩阵及性质 | 第14-17页 |
2.4 重整化理论 | 第17-18页 |
2.5 低能有效理论和威尔森系数 | 第18-22页 |
第三章 双Higgs模型 | 第22-28页 |
3.1 双Higgs模型的简单介绍 | 第22-23页 |
3.2 在MFV方案下的 2HDM | 第23-28页 |
第四章B介子混合以及CP破坏 | 第28-40页 |
4.1 B介子混合 | 第28-29页 |
4.2 B介子的CP破坏 | 第29-30页 |
4.2.1 直接CP破坏 | 第29页 |
4.2.2 非直接CP破坏 | 第29-30页 |
4.2.3 混合型CP破坏 | 第30页 |
4.3 标准模型下的B_s介子混合 | 第30-33页 |
4.4 2HDM下的B_s介子混合 | 第33-40页 |
第五章 计算结果的分析和处理 | 第40-48页 |
5.1 输入参数的选取 | 第40-41页 |
5.2 B_s介子混合体系的物理可观测量 | 第41-42页 |
5.3 数据分析 | 第42-48页 |
5.3.1 耦合参数uA对物理可观测量的影响 | 第42-44页 |
5.3.2 实耦合参数情形 | 第44-45页 |
5.3.3 复耦合参数情形 | 第45-48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