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广域后备保护研究现状 | 第13-26页 |
1.2.1 广域保护概念 | 第13-15页 |
1.2.2 广域保护机制 | 第15-18页 |
1.2.3 广域保护原理 | 第18-23页 |
1.2.4 广域通信技术 | 第23-26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6-28页 |
第2章 广域保护故障元件识别判据研究 | 第28-51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叠加分量阻抗比较故障元件识别判据 | 第29-36页 |
2.2.1 叠加分量阻抗的提出 | 第29-30页 |
2.2.2 故障元件识别原理 | 第30-32页 |
2.2.3 判据的动作性能分析 | 第32-36页 |
2.3 基于故障电流分量的故障元件识别判据 | 第36-38页 |
2.3.1 电流差动保护 | 第36-37页 |
2.3.2 负荷对全电流差动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3 基于故障分量的电流差动保护原理 | 第38页 |
2.4 广域保护方案 | 第38-43页 |
2.4.1 广域保护启动元件 | 第38-39页 |
2.4.2 广域故障电流差动保护分区 | 第39-40页 |
2.4.3 广域叠加阻抗保护范围的分区 | 第40-42页 |
2.4.4 广域保护流程 | 第42-43页 |
2.5 仿真测试 | 第43-50页 |
2.5.1 仿真模型 | 第43-44页 |
2.5.2 综合测试 | 第44-46页 |
2.5.3 判据性能测试 | 第46-50页 |
2.6 小结 | 第50-51页 |
第3章 基于同步相量的广域保护通信研究 | 第51-74页 |
3.1 引言 | 第51页 |
3.2 总体方案 | 第51-53页 |
3.3 集成保护中央单元 | 第53-54页 |
3.4 本地信息接口单元 | 第54-56页 |
3.5 基于IEEE C37.118的广域同步相量信息交换接口 | 第56-61页 |
3.5.1 同步相量标准概述 | 第56-57页 |
3.5.2 同步相量的传输性能需求 | 第57页 |
3.5.3 报文类型与报文数据分析 | 第57-59页 |
3.5.4 通信客户端软件开发 | 第59-61页 |
3.6 基于IEC 61850的广域同步相量信息交换接口 | 第61-73页 |
3.6.1 IEC 61850与IEEE C37.118的技术比较 | 第61-62页 |
3.6.2 同步相量信息模型 | 第62-65页 |
3.6.3 同步相量通信服务 | 第65-67页 |
3.6.4 通信协议栈规范 | 第67-73页 |
3.7 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保护单元IEC61850信息模型验证测试工具的研究 | 第74-89页 |
4.1 引言 | 第74-75页 |
4.2 信息模型分析 | 第75-79页 |
4.2.1 建模分析 | 第75-77页 |
4.2.2 数据结构分析 | 第77-79页 |
4.3 模型验证测试工具的分析设计与实现 | 第79-84页 |
4.3.1 模型验证测试工具的功能分析与设计 | 第79-80页 |
4.3.2 模型验证测试工具的开发 | 第80-84页 |
4.4 模型验证测试工具的应用 | 第84-87页 |
4.4.1 模型验证测试系统 | 第84页 |
4.4.2 应用实例 | 第84-87页 |
4.4.3 应用效果 | 第87页 |
4.5 小结 | 第87-89页 |
第5章 基于IEC61850的保护系统性能测试与评估 | 第89-101页 |
5.1 引言 | 第89页 |
5.2 通信网络 | 第89-93页 |
5.2.1 过程总线配置 | 第89-91页 |
5.2.2 变电站层网络结构选择与配置 | 第91-93页 |
5.3 通信网络可靠性设计 | 第93-95页 |
5.4 保护方案 | 第95-96页 |
5.5 测试方案 | 第96-98页 |
5.5.1 实验平台 | 第96-97页 |
5.5.2 仿真模型 | 第97-98页 |
5.6 测试结果 | 第98-100页 |
5.6.1 馈线单相接地故障伴随交换机故障 | 第98-99页 |
5.6.2 馈线单相接地故障且断路器失灵伴随交换机故障 | 第99页 |
5.6.3 母线三相接地短路故障与通信故障 | 第99-100页 |
5.6.4 母线三相接地短路故障且断路器失灵与伴随通信故障 | 第100页 |
5.7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6.1 总结 | 第101-102页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2页 |
附录A IEEE新英格兰39节点参数 | 第112-115页 |
附录B 在读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 第115-116页 |
附录C 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相关章节的对应表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