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9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9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3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9-11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2.1.1 借壳上市财务舞弊概念 | 第11-12页 |
2.1.2 借壳上市财务舞弊的特点 | 第12-1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3-19页 |
2.2.1 财务舞弊动因理论 | 第13-18页 |
2.2.2 财务舞弊其他理论 | 第18-19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19-24页 |
2.3.1 借壳上市财务舞弊 | 第19-20页 |
2.3.2 借壳方财务舞弊治理 | 第20-21页 |
2.3.3 借壳上市审计风险 | 第21页 |
2.3.4 借壳上市审计失败 | 第21-23页 |
2.3.5 文献评述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中安消技术借壳上市财务舞弊概况 | 第24-30页 |
3.1 借壳方中安消技术概况 | 第24-25页 |
3.2 被借壳方飞乐股份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3.3 中安消技术借壳上市财务舞弊案例回顾 | 第26-27页 |
3.4 中安消技术财务舞弊手段分析 | 第27-30页 |
3.4.1 虚增置入资产评估值 | 第27-28页 |
3.4.2 虚增营业收入 | 第28-29页 |
3.4.3 披露虚假数据 | 第29-30页 |
第四章 中安消技术借壳上市财务舞弊的风险因子动因分析 | 第30-44页 |
4.1 一般因子 | 第30-36页 |
4.1.1 舞弊机会分析 | 第30-32页 |
4.1.2 舞弊暴露的可能性分析 | 第32-35页 |
4.1.3 受惩罚的性质及程度分析 | 第35-36页 |
4.2 个别因子 | 第36-44页 |
4.2.1 道德品质分析 | 第36-37页 |
4.2.2 舞弊动机分析 | 第37-44页 |
第五章 中安消技术案对防治借壳上市财务舞弊带来的启示 | 第44-52页 |
5.1 公司层面 | 第44-46页 |
5.1.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减少舞弊机会 | 第44-45页 |
5.1.2 改进独立董事制度,提高舞弊内部暴露机率 | 第45页 |
5.1.3 制定合理经营战略,降低不良个人动机 | 第45-46页 |
5.2 中介机构层面 | 第46-47页 |
5.2.1 内部审计外包,及时发现舞弊行为 | 第46页 |
5.2.2 实行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提高舞弊外部暴露机率 | 第46-47页 |
5.3 政府监管部门层面 | 第47-52页 |
5.3.1 增加舞弊成本,让舞弊者无利可图 | 第47-50页 |
5.3.2 提升大股东道德品质,从思想上抵制诱惑 | 第50页 |
5.3.3 关注借壳方上市动机,打消其舞弊念头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