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导论 | 第24-51页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24-3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相关动态 | 第31-4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四、主要内容 | 第48-51页 |
第一章 晚清帝国主义入侵下维吾尔族经济制度的"一族三制" | 第51-83页 |
第一节 帝国主义入侵前维吾尔族的封建经济概况 | 第51-59页 |
一、维吾尔族的族源、族称、人口及分布 | 第51-53页 |
二、帝国主义入侵前维吾尔族的农牧业生产方式 | 第53-55页 |
三、帝国主义入侵前维吾尔族的封建伯克经济制 | 第55-57页 |
四、帝国主义入侵前维吾尔族封建经济的特点 | 第57-59页 |
第二节 清末维吾尔族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 第59-68页 |
一、近代西方人为入侵维吾尔族聚居区所做的考察 | 第59-63页 |
二、1851年起沙俄对维吾尔族的经济侵略 | 第63-64页 |
三、1865—1877年阿古柏入侵南疆及对维吾尔族的经济掠夺 | 第64-66页 |
四、沙俄等国对维吾尔族经济掠夺的方式 | 第66-68页 |
第三节 清末维吾尔族封建伯克制经济的半集权官僚化 | 第68-73页 |
一、清末维吾尔族经济从伯克制向集权官僚制的转化 | 第68-69页 |
二、封建伯克制度对维吾尔族经济的阻碍作用 | 第69-71页 |
三、封建伯克经济不能适应清廷对维吾尔族经济的控制 | 第71-72页 |
四、1884年新疆建省与集权官僚制经济制度的确立 | 第72-73页 |
第四节 维吾尔族"一族三制"经济矛盾的激化 | 第73-83页 |
一、清末维吾尔族经济矛盾及其演变趋势 | 第74-75页 |
二、维吾尔族人民反清、反帝、反伯克制的起义活动 | 第75-80页 |
三、维吾尔族农民起义的经济诉求 | 第80-83页 |
第二章 民国前期地方军阀对维吾尔族经济的统治 | 第83-117页 |
第一节 杨增新对维吾尔族经济的统治(1912—1928) | 第83-95页 |
一、杨增新对维吾尔族上层的羁縻笼络 | 第84-86页 |
二、杨增新整顿吏治、裁减军费与发展民生的经济政策 | 第86-89页 |
三、维吾尔族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艰难起步 | 第89-92页 |
四、杨增新高赋税、滥发币的经济政策 | 第92-95页 |
第二节 金树仁统治对维吾尔族经济的破坏(1928—1933) | 第95-106页 |
一、更为严酷的民族压迫及赋税盘剥政策 | 第96-99页 |
二、"改土归流"哈密王府 | 第99-102页 |
三、"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从出现到覆灭的经济根源 | 第102-103页 |
四、金树仁统治下维吾尔族经济的衰败 | 第103-106页 |
第三节 盛世才统治下维吾尔族经济的盛衰(1933—1944) | 第106-117页 |
一、盛世才从容共政策走向反共政策 | 第107-110页 |
二、亲苏、容共时期的"六大政策"及其影响 | 第110-114页 |
三、反苏、反共时期的经济政策及其后果 | 第114-117页 |
第三章 民国后期国民政府与三区革命政府治理下的维吾尔族经济(1944—1949) | 第117-146页 |
第一节 全疆维吾尔族经济分裂为七区经济和三区经济 | 第117-125页 |
一、"东突厥斯坦共和国"(1944年11月)出现的经济根源 | 第118-120页 |
二、"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向"三区革命政府"的转变 | 第120-123页 |
三、"三区革命政府"治理下的维吾尔族经济 | 第123-125页 |
第二节 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维吾尔族七区经济 | 第125-129页 |
一、保甲制度下的民族剥削与压迫性经济政策 | 第125-127页 |
二、国民党七区财政危机日益加深 | 第127-128页 |
三、滥发纸币下的通货膨胀 | 第128-129页 |
第三节 新疆民族联合政府成立后的维吾尔族经济 | 第129-138页 |
一、三区革命政府与国民党和谈及新疆省联合政府成立 | 第129-132页 |
二、"和平条款"与联合政府"施政纲领"中的税收、贸易等经济规定 | 第132-134页 |
三、国民党破坏联合政府"施政纲领" | 第134-136页 |
四、三区革命政府的内部整顿 | 第136-138页 |
第四节 新疆民族联合政府分裂后的维吾尔族经济 | 第138-146页 |
一、三区革命政府平定乌斯满等叛乱 | 第139-141页 |
二、麦斯武德统治下经济社会矛盾的激化 | 第141-143页 |
三、包尔汉治下的维吾尔族经济仍难有起色 | 第143-146页 |
第四章 维吾尔族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萌芽与成长 | 第146-174页 |
第一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发展维吾尔族革命力量 | 第146-151页 |
一、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苏联对维吾尔族影响日益加深 | 第147-148页 |
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维吾尔族人民贯彻"六大政策" | 第148-150页 |
三、中国共产党员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 第150-151页 |
第二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维吾尔族经济中的体现 | 第151-160页 |
一、从全国到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第151-153页 |
二、新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 第153-154页 |
三、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动维吾尔族群众支援抗日前线 | 第154-156页 |
四、发展农业生产 | 第156-159页 |
五、工业开始起步 | 第159-160页 |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三区革命政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 第160-169页 |
一、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下的三区革命 | 第160-162页 |
二、革命政府统一整顿三区经济秩序 | 第162-163页 |
三、革命政府鼓励牧业生产政策 | 第163-164页 |
四、革命政府鼓励农业生产政策 | 第164-166页 |
五、革命政府扶持工商业政策 | 第166-167页 |
六、革命政府整顿财政金融政策 | 第167-169页 |
第四节 新疆和平解放与维吾尔族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形成 | 第169-174页 |
一、半殖民地半集权官僚制下维吾尔族经济向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 第169-171页 |
二、新疆和平解放后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 第171-172页 |
三、新疆和平解放后维吾尔族的民主改革 | 第172-174页 |
第五章 晚清及联合政府对维吾尔族的经济政策 | 第174-201页 |
第一节 清廷对维吾尔族因地制宜的经济政策 | 第174-188页 |
一、郡县制取代伯克制以利于清廷对维吾尔族经济的控制 | 第175-177页 |
二、政教分离的政策解除了维吾尔族人民对伯克的人身依附 | 第177-180页 |
三、兴修"坎儿井"等水利工程 | 第180-181页 |
四、由兵屯、遣屯到民屯、回屯的屯垦制度 | 第181-184页 |
五、由按丁索赋、按地科粮到地丁合一的赋税制度 | 第184-186页 |
六、设官钱局统一币制 | 第186-188页 |
第二节 新疆省联合政府时期的经济恢复政策 | 第188-194页 |
一、新疆省联合政府颁布施政纲领 | 第189-191页 |
二、维吾尔族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 第191-194页 |
第三节 晚清及国民政府对维吾尔族经济政策的历史经验 | 第194-201页 |
一、民族剥削、民族压迫等不平等的民族政策不利于维吾尔族经济的发展 | 第194-196页 |
二、维吾尔族经济的特殊性决定其不能照搬全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 第196-198页 |
三、维吾尔族经济的特殊性不能成为谋取民族独立的依据 | 第198-201页 |
参考文献 | 第201-217页 |
后记 | 第217-2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