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扭转索面独塔斜拉桥的抗震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1.1 引言 | 第9-10页 |
| 1.2 结构振动控制理论 | 第10-11页 |
| 1.2.1 被动控制 | 第10页 |
| 1.2.2 主动控制 | 第10-11页 |
| 1.2.3 半主动控制 | 第11页 |
| 1.2.4 智能控制 | 第11页 |
| 1.2.5 混合控制 | 第11页 |
| 1.3 结构振动控制在桥梁抗震方面面临的问题 | 第11-12页 |
| 1.4 研究问题的背景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桥梁抗震用阻尼器的选型 | 第13-22页 |
| 2.1 前言 | 第13页 |
| 2.2 桥梁常用阻尼器及其耗能原理 | 第13-17页 |
| 2.2.1 粘滞阻尼器 | 第13-14页 |
| 2.2.2 金属阻尼器 | 第14-15页 |
| 2.2.3 摩擦阻尼器 | 第15页 |
| 2.2.4 粘弹性阻尼器 | 第15页 |
| 2.2.5 风限制器阻尼器 | 第15-16页 |
| 2.2.6 熔断阻尼器 | 第16-17页 |
| 2.3 粘滞阻尼器参数与构造的相关性 | 第17-21页 |
| 2.3.1 概述 | 第17-18页 |
| 2.3.2 阻尼器的油库和阀门 | 第18-19页 |
| 2.3.3 速度指数的控制和实现 | 第19-20页 |
| 2.3.4 试验检测 | 第20-21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斜拉桥的动力特性分析 | 第22-29页 |
| 3.1 引言 | 第22页 |
| 3.2 斜拉桥动力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2-24页 |
| 3.2.1 蓟运河大桥的工程概况 | 第22-23页 |
| 3.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 3.3 斜拉桥动力特性分析 | 第24-28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基于粘滞阻尼器的斜拉桥地震响应时程分析 | 第29-54页 |
| 4.1 引言 | 第29页 |
| 4.2 地震波的运用 | 第29-32页 |
| 4.2.1 地震波选取原则 | 第29-30页 |
| 4.2.2 本文地震波的输入 | 第30-31页 |
| 4.2.3 地震波的输入模式 | 第31-32页 |
| 4.3 未设置粘滞阻尼器的时程分析 | 第32-38页 |
| 4.3.1 纵桥向作用 | 第32-34页 |
| 4.3.2 横桥向作用 | 第34-36页 |
| 4.3.3 竖桥向作用 | 第36-38页 |
| 4.4 设置粘滞阻尼器的减震研究 | 第38-49页 |
| 4.4.1 粘滞阻尼器的模拟及参数分析 | 第39-47页 |
| 4.4.2 阻尼参数的优化选取 | 第47-48页 |
| 4.4.3 减震效果分析 | 第48-49页 |
| 4.5 主梁与桥台的地震耦合 | 第49-53页 |
| 4.5.1 模型的选用 | 第50-51页 |
| 4.5.2 未设置粘滞阻尼器的伸缩缝碰撞分析 | 第51-52页 |
| 4.5.3 设置粘滞阻尼器的伸缩缝碰撞分析 | 第52-5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4-56页 |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54页 |
| 5.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