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乘用车悬架K&C特性分析及匹配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悬架K&C 特性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底盘性能与悬架K&C 的关系 | 第10-11页 |
·悬架K&C 特性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国内悬架K&C 特性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国外悬架K&C 特性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悬架K&C 试验台的现状 | 第13-14页 |
·悬架K&C 测试及仿真技术的应用 | 第14-16页 |
·悬架K&C 特性测试技术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汽车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 | 第15-16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面向结构的悬架系统建模 | 第17-32页 |
·Adams/Car 建模简介 | 第17-21页 |
·Adams/Car 模型结构组成 | 第17-18页 |
·Adams/Car 建模方法 | 第18页 |
·Adams 建模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柔性体部件模型的建立 | 第21-24页 |
·模态综合法简介 | 第21页 |
·模态中性文件的生成 | 第21-22页 |
·扭转梁和横向稳定杆有限元模型 | 第22-23页 |
·有限元模态分析结果 | 第23-24页 |
·前后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24-29页 |
·前悬架结构及特点分析 | 第25-26页 |
·扭转梁后悬架结构及特点分析 | 第26-27页 |
·面向结构的前后悬架建模 | 第27-29页 |
·减震器、弹簧、衬套、限位块等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悬架K& C 特性分析及验证 | 第32-56页 |
·悬架K&C 特性研究及分析验证 | 第32-47页 |
·悬架初始目标特性的确定 | 第33-34页 |
·前悬架轮跳运动学特性 | 第34-38页 |
·前悬架弹性运动学特性 | 第38-43页 |
·后悬架轮跳运动学特性 | 第43-45页 |
·后悬架弹性运动学特性 | 第45-47页 |
·悬架刚度及侧倾刚度的验证 | 第47-51页 |
·前悬架刚度验算 | 第47-49页 |
·后悬架刚度验证 | 第49-50页 |
·后悬架侧倾刚度验证 | 第50-51页 |
·悬架K&C 特性的主要试验内容 | 第51-55页 |
·轮跳试验 | 第51-52页 |
·侧倾试验 | 第52-53页 |
·侧向力试验 | 第53-54页 |
·纵向力试验 | 第54页 |
·回正力矩加载试验 | 第54页 |
·转向系统特性试验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后悬架K&C 特性的优化匹配 | 第56-73页 |
·Adams 试验优化简述 | 第56页 |
·扭转梁悬架K&C 特性的优化匹配分析 | 第56-64页 |
·显著性因素的确定 | 第57-60页 |
·优化匹配分析 | 第60-61页 |
·扭转梁C 特性优化后的结果对比 | 第61-64页 |
·K&C 特性对转向的影响 | 第64-71页 |
·整车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仿真 | 第66-68页 |
·稳态回转试验试验 | 第68-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