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农产品电子商务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1.1 电子商务 | 第21页 |
2.1.2 农产品电子商务 | 第21-22页 |
2.1.3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优势 | 第22-23页 |
2.2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2.2.1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3页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南阳市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状 | 第25-30页 |
3.1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政策环境 | 第25页 |
3.2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 第25-26页 |
3.3 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 | 第26页 |
3.4 农产品标准化与品牌化建设现状 | 第26-27页 |
3.4.1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 第26-27页 |
3.4.2 农产品品牌化建设 | 第27页 |
3.5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有模式 | 第27-28页 |
3.5.1 政府类服务模式 | 第27页 |
3.5.2 信息展示模式 | 第27-28页 |
3.5.3 B2B模式 | 第28页 |
3.5.4 B2C模式 | 第28页 |
3.5.5 第三方电子交易市场模式 | 第28页 |
3.6 网络支付发展现状 | 第28页 |
3.7 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现状 | 第28-30页 |
3.7.1 运输现状 | 第28-29页 |
3.7.2 农产品物流现状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南阳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4.1 农业信息化水平比较低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 第30页 |
4.2 交易主体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缺乏认识 | 第30页 |
4.3 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 | 第30-31页 |
4.4 缺乏电子商务人才 | 第31页 |
4.5 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落后 | 第31-32页 |
4.5.1 时效性不高 | 第31页 |
4.5.2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标准化体系不健全 | 第31页 |
4.5.3 未能充分利用南阳市农产品的特色 | 第31-32页 |
4.5.4 专业化交易平台数量太少 | 第32页 |
4.5.5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供应链体系建设不完善 | 第32页 |
4.6 农产品电子商务面临信用危机与安全风险 | 第32-33页 |
4.7 网络支付体系不完善 | 第33页 |
4.8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 | 第33-35页 |
4.8.1 进行农产品物流运转不畅 | 第33页 |
4.8.2 农产品流通环节损耗严重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国内外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经验与启示 | 第35-39页 |
5.1 美国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经验 | 第35-36页 |
5.2 山东省寿光市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经验 | 第36-38页 |
5.3 国内外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启示 | 第38-39页 |
第六章 促进南阳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 第39-44页 |
6.1 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 | 第39页 |
6.2 正确引导建立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 | 第39-40页 |
6.3 培养和引进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 | 第40页 |
6.4 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与品牌化建设 | 第40-41页 |
6.4.1 标准化建设 | 第40-41页 |
6.4.2 品牌化建设 | 第41页 |
6.5 设计符合南阳市具体情况的电子商务模式 | 第41页 |
6.6 加强对网络安全和信用监管 | 第41-42页 |
6.6.1 加强信用监管 | 第41-42页 |
6.6.2 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 第42页 |
6.7 完善网络支付体系 | 第42页 |
6.7.1 发展农村网络支付 | 第42页 |
6.7.2 健全支付安全体系 | 第42页 |
6.8 加强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 第42-44页 |
6.8.1 完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 | 第42-43页 |
6.8.2 积极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 | 第43-4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