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城亦乡型社区的社会工作:永联实践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0页 |
第二节 概念界定和区辨 | 第10-15页 |
一、亦城亦乡型社区与村改居社区 | 第10-12页 |
二、社会工作类型 | 第12-13页 |
三、行政性与公益性 | 第13页 |
四、慈善与福利 | 第13-14页 |
五、社会服务与社会工作的社会服务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文献述评 | 第15-18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二、以往研究的评价和本研究的定位 | 第18页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8页 |
二、实务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9页 |
第六节 研究方法和伦理 | 第19-23页 |
一、研究方式 | 第19-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三、研究伦理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永联及其社会工作背景 | 第23-33页 |
第一节 永联简介 | 第23-27页 |
一、永联村地理位置及现状 | 第23-25页 |
二、永联村发展历史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永联社会工作的背景 | 第27-33页 |
一、行政环境 | 第27页 |
二、思想前提 | 第27-28页 |
三、工业基础 | 第28-30页 |
四、社会需求 | 第30-32页 |
五、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永联社会工作的演进 | 第33-56页 |
第一节 永联社会工作的发生与发展 | 第33-36页 |
一、社会福利下的社会工作 | 第33-34页 |
二、永联社会工作的诞生 | 第34-35页 |
三、永联社会工作的发展 | 第35-36页 |
第二节 爱心互助街邻里服务中心及其社会工作 | 第36-52页 |
一、爱心街邻里服务中心及三大组织简介 | 第36-37页 |
二、永联为民基金会 | 第37-40页 |
三、永联爱心互助志愿者联合会 | 第40-46页 |
四、永联惠民服务中心 | 第46-48页 |
五、三大社会组织间及其与企业关系 | 第48-51页 |
六、社会工作项目案例 | 第51-52页 |
第三节 永合社区的社会工作 | 第52-56页 |
一、永合社区社会工作基本情况 | 第52-53页 |
二、永合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 | 第53-54页 |
三、永合社区社会工作的特点 | 第54页 |
四、“五老”志愿者协会的介绍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永联社会工作的特点、不足及提升路径 | 第56-62页 |
第一节 永联社会工作的特点 | 第56-58页 |
一、发展速度快 | 第56页 |
二、服务对象明确 | 第56-57页 |
三、社会资本丰富 | 第57页 |
四、社会工作本土性强 | 第57页 |
五、组织发展目标明确 | 第57-58页 |
六、政府、企业、民间三方合力 | 第58页 |
第二节永联社会工作的不足 | 第58-59页 |
一、专业性弱 | 第58-59页 |
二、依赖性强 | 第59页 |
三、影响力小 | 第59页 |
第三节 永联社会工作的提升路径 | 第59-62页 |
一、增强专业性 | 第60-61页 |
二、减少依赖性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2-64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62-63页 |
第二节 讨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