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卫生监督在国家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中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 第9页 |
1.1.2 当前我国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较突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 第11-13页 |
1.3.3 对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3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兵团第N师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 第16-23页 |
2.1 卫生监督机构的基本情况 | 第16-18页 |
2.2 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 | 第18-23页 |
2.2.1 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人员人员结构情况 | 第18页 |
2.2.2 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人员的学历结构分布 | 第18-19页 |
2.2.3 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分布 | 第19页 |
2.2.4 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人员的学科专业分布 | 第19-20页 |
2.2.5 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人员的任职年限分布 | 第20页 |
2.2.6 卫生监督机构人员参加再培训情况 | 第20页 |
2.2.7 卫生监督机构人员职务和数量情况 | 第20-23页 |
第三章 兵团第N师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的调查分析 | 第23-29页 |
3.1 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分析 | 第23页 |
3.2 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分析 | 第23-24页 |
3.3 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适合度分析 | 第24页 |
3.4 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分析 | 第24-25页 |
3.5 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人员的压力来源分析 | 第25页 |
3.6 卫生监督员的工作难点分析 | 第25-26页 |
3.7 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人员对监管对象的认知分析 | 第26页 |
3.8 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人员与监管对象冲突分析 | 第26-27页 |
3.9 卫生监督机构人员对执法装备的满意度分析 | 第27页 |
3.10 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人员对执法装备的需求分析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兵团第N师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4.1 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的数量问题 | 第29页 |
4.2 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的质量问题 | 第29-30页 |
4.2.1 卫生监督机构人员成分问题 | 第29页 |
4.2.2 人员成员学历、专业问题 | 第29-30页 |
4.2.3 卫生监督结构人员年龄问题 | 第30页 |
4.2.4 卫生监督结构人员职务问题 | 第30页 |
4.2.5 卫生监督机构人员再培训问题 | 第30页 |
4.3 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的结构问题 | 第30页 |
4.4 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的均衡问题 | 第30-31页 |
4.5 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心理状态问题 | 第31-32页 |
第五章 兵团第N师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方案 | 第32-35页 |
5.1 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质量提升体系 | 第32-33页 |
5.1.1 强化卫生监督服务意识、加大执法装备投入 | 第32页 |
5.1.2 加大卫生监督员再培训力度,有效提高卫生监督综合素质。 | 第32-33页 |
5.1.3 积极探索综合执法的模式,进行的合理的专业配置。 | 第33页 |
5.1.4 积极试点卫生监督员职位分级管理制度,解决卫生监督员晋升空间问题。 | 第33页 |
5.1.5 做好卫生监督员心理压力疏导工作,建立合理的疏泄机制 | 第33页 |
5.2 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调整思路 | 第33-34页 |
5.3 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均衡性 | 第34-35页 |
第六章 兵团第N师卫生监督人力资源配置的发展对策 | 第35-38页 |
6.1 加强卫生监督立法工作,明确卫生监督职能分工 | 第35页 |
6.2 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 第35页 |
6.3 充分利用公共卫生项目,构建完善卫生监督协管员体制 | 第35-37页 |
6.4 建立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提高卫生监督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 第37页 |
6.5 加强卫生监督机构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卫生监督执法的水平 | 第37页 |
6.6 依法履行卫生监督职能,把卫生监督事业做大做强 | 第37-38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38-39页 |
7.1 本文结论 | 第38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附件一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作者简介 | 第44-45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