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2-18页 |
| 1.1 纳米材料简介 | 第12页 |
| 1.2 纳米SnO_2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1.2.1 纳米SnO_2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 第12-13页 |
| 1.2.2 纳米SnO_2常用的制备方法 | 第13-15页 |
| 1.2.2.1 水热法 | 第13页 |
| 1.2.2.2 化学沉淀法 | 第13-14页 |
| 1.2.2.3 溶胶-凝胶法 | 第14页 |
| 1.2.2.4 其它制备方法 | 第14-15页 |
| 1.2.3 SnO_2基光催化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1.2.4 SnO_2基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3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目的意义 | 第16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4.2 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第2章 纳米SnO_2的水热法合成及光催化性能 | 第18-31页 |
| 2.1 前言 | 第18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18-20页 |
| 2.2.1 主要原料 | 第18-19页 |
| 2.2.2 制备过程 | 第19页 |
| 2.2.3 染料降解实验 | 第19页 |
| 2.2.4 分析表征 | 第19-20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0-30页 |
| 2.3.1 物相结构分析 | 第20-21页 |
| 2.3.2 微观形貌分析 | 第21-22页 |
| 2.3.3 光吸收性能及光学带隙的估算 | 第22-23页 |
| 2.3.4 纳米SnO_2的光催化性能 | 第23-25页 |
| 2.3.4.1 水热温度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 2.3.4.2 催化剂用量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24页 |
| 2.3.4.3 反应时间及光源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 2.3.5 SnO_2降解染料酸性红B的动力学研究 | 第25页 |
| 2.3.6 光催化机理分析 | 第25-30页 |
| 2.3.6.1 UV-Vis吸收光谱分析 | 第25-27页 |
| 2.3.6.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7-28页 |
| 2.3.6.3 荧光光谱分析 | 第28-29页 |
| 2.3.6.4 光催化机理推测 | 第29-30页 |
| 2.4 结论 | 第30-31页 |
| 第3章 ZnO-SnO_2纳米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 第31-41页 |
| 3.1 前言 | 第31-32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32-33页 |
| 3.2.1 主要原料 | 第32页 |
| 3.2.2 制备过程 | 第32页 |
| 3.2.3 染料降解实验 | 第32-33页 |
| 3.2.4 分析表征 | 第33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0页 |
| 3.3.1 物相结构分析 | 第33-35页 |
| 3.3.2 形貌和粒度分析 | 第35页 |
| 3.3.3 光吸收性能分析 | 第35-36页 |
| 3.3.4 光催化活性分析 | 第36-39页 |
| 3.3.4.1 染料废水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36-37页 |
| 3.3.4.2 ZnO-SnO_2纳米复合氧化物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 | 第37-39页 |
| 3.3.5 光催化机理推测 | 第39-40页 |
| 3.4 结论 | 第40-41页 |
| 第4章 SnO_2:Eu橙红光发射荧光粉的合成、表征及荧光特性 | 第41-52页 |
| 4.1 引言 | 第41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 4.2.1 主要原料 | 第41-42页 |
| 4.2.2 制备过程 | 第42页 |
| 4.2.3 分析表征 | 第42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1页 |
| 4.3.1 物相结构分析 | 第42-45页 |
| 4.3.2 形貌分析 | 第45-46页 |
| 4.3.3 样品的光学特性 | 第46页 |
| 4.3.4 样品的荧光特性 | 第46-51页 |
| 4.3.4.1 SnO_2:Eu荧光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 第46-48页 |
| 4.3.4.2 反应体系pH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 4.3.4.3 焙烧温度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 4.3.4.4 焙烧时间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50页 |
| 4.3.4.5 Eu~(3+)掺杂浓度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 4.4 结论 | 第51-52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 5.1 结论 | 第52-53页 |
| 5.2 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