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岭金矿田北矿带金矿床中深部控矿构造及围岩蚀变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1页 |
| 1.1 课题来源 | 第7页 |
| 1.2 选题依据 | 第7页 |
| 1.3 以往研究程度 | 第7-9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小秦岭金矿田区域地质背景 | 第11-23页 |
| 2.1 主要地层单元 | 第11-14页 |
| 2.2 岩浆岩 | 第14-17页 |
| 2.3 构造 | 第17-21页 |
| 2.4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小秦岭北矿带矿区地质特征 | 第23-28页 |
| 3.1 地层 | 第23页 |
| 3.2 岩浆岩 | 第23-25页 |
| 3.3 构造 | 第25-28页 |
| 第四章 控矿构造特征与成矿的关系 | 第28-33页 |
| 4.1 含矿断裂的一般特征 | 第28页 |
| 4.2 糜棱岩带分布特征和走向变化与矿化的关系 | 第28-31页 |
| 4.3 含矿断裂倾角变化与矿化的关系 | 第31-33页 |
| 第五章 围岩蚀变特征与成矿的关系 | 第33-45页 |
| 5.1 不同矿化类型和强度的水平分带 | 第33-34页 |
| 5.2 矿化类型和强度的垂向分带 | 第34-38页 |
| 5.3 控制分带因素 | 第38-39页 |
| 5.4 近矿围岩蚀变分带 | 第39-40页 |
| 5.5 蚀变带主要元素及微量元素的变化规律 | 第40-45页 |
| 第六章 控矿模型与找矿远景 | 第45-47页 |
| 6.1 控矿模型 | 第45-46页 |
| 6.2 找矿远景 | 第46-47页 |
| 第七章 结语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 附图及说明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