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内经论文

《内经》面色诊、舌诊、脉诊、尺肤诊理论的演变及其规律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前言第9-11页
第一部分 《内经》诊法原理与诊病原则的演变第11-21页
    1 《内经》中的诊法原理与诊病原则第11-16页
        1.1 诊法原理第11-13页
            1.1.1 以表知里第11-12页
            1.1.2 以常衡变第12页
            1.1.3 胃气为本第12-13页
        1.2 诊病原则第13-16页
            1.2.1 三才并察第13页
            1.2.2 四诊合参第13-14页
            1.2.3 审证求因第14-16页
    2 诊法原理和诊病原则的演变第16-21页
        2.1 诊法原理第16-18页
            2.1.1 司外揣内第16页
            2.1.2 见微知著第16-17页
            2.1.3 以常达变第17页
            2.1.4 因发知受第17-18页
        2.2 诊病原则第18-21页
            2.2.1 整体审察第18页
            2.2.2 四诊合参第18-19页
            2.2.3 病证结合第19页
            2.2.4 动静统一第19-21页
第二部分 《内经》面部色诊理论的演变第21-39页
    1 《内经》面部色诊理论第21-26页
        1.1 面部分候脏腑第21-24页
        1.2 常色第24页
        1.3 病色第24-26页
            1.3.1 五色平病善恶第25页
            1.3.2 五色主病第25-26页
    2 面部色诊理论的演变第26-39页
        2.1 关于面部脏腑分区第27-31页
        2.2 关于常色第31-32页
        2.3 关于病色第32-39页
            2.3.1 关于五色之平病善恶第32-34页
            2.3.2 关于五色主病第34-39页
第三部分 《内经》舌诊理论的演变第39-53页
    1 《内经》舌诊理论第39-42页
        1.1 舌诊原理第39-40页
        1.2 望舌质第40-41页
        1.3 望舌苔第41-42页
    2 舌诊理论的演变第42-53页
        2.1 关于舌诊原理第42-44页
        2.2 关于望舌质第44-49页
        2.3 关于望舌苔第49-53页
第四部分 《内经》脉诊理论的演变第53-73页
    1 《内经》脉诊理论第53-60页
        1.1 脉诊原理第53页
        1.2 诊脉的原则和基本要求第53-54页
        1.3 脉诊的部位第54-57页
        1.4 平脉第57-58页
        1.5 病脉第58-60页
    2 脉诊理论的演变第60-73页
        2.1 关于脉诊原理第60-61页
        2.2 关于诊脉的原则和基本要求第61-62页
        2.3 关于脉诊的部位第62-65页
            2.3.1 寸口脉法的演变第62-63页
            2.3.2 其他三种脉诊法的演变第63-65页
        2.4 关于平脉第65-67页
        2.5 关于病脉第67-73页
            2.5.1 常见病脉第67-68页
            2.5.2 真脏脉(怪脉)第68页
            2.5.3 妊娠脉第68-69页
            2.5.4 小儿脉第69-73页
第五部分 《内经》尺肤诊理论的演变第73-81页
    1 《内经》尺肤诊理论第73-75页
        1.1 尺肤诊的部位第73-74页
        1.2 尺肤诊的方法及临床意义第74-75页
    2 尺肤诊法的演变第75-81页
        2.1 关于尺肤诊的部位第76-77页
        2.2 关于尺肤诊的方法及临床意义第77-81页
第六部分 《内经》诊法理论演变的原因第81-89页
    1 医家在《内经》理论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第81-84页
        1.1 《内经》注家对《内经》理论传承与发展的贡献第81-82页
        1.2 历代医家对《内经》理论传承与发展的贡献第82-84页
    2 临床实践需求是《内经》理论发展的根本推动力第84-86页
        2.1 临床实践对理论实用性的要求第84-85页
        2.2 不同时代疾病谱的改变第85-86页
    3 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影响《内经》理论的发展第86-89页
        3.1 政治制度的影响第86页
        3.2 思想文化的影响第86-87页
        3.3 科学技术的影响第87-89页
结论第89-92页
    1 理论内涵的沿袭第89-90页
    2 理论外延的创新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5页
参考书目第95-97页
附录第97-105页
致谢第105-107页
个人简介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浸没燃烧技术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研究
下一篇:埃勒斯致病杆菌SN22次生代谢产物分离和抑菌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