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撒玛利亚人法”论纲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好撒玛利亚人和好撒玛利亚人法的界定 | 第10-15页 |
第一节 好撒玛利亚人的界定 | 第10-12页 |
一、好撒玛利亚人词源及语义 | 第10页 |
二、好撒玛利亚人与理性经济人的区别 | 第10-12页 |
第二节 好撒玛利亚人法的界定 | 第12-15页 |
一、道德法律化的实质内涵 | 第12-13页 |
二、积极的好撒玛利亚人法与消极的好撒玛利亚人法 | 第13页 |
三、好撒玛利亚人法与我国见义勇为法的关系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大陆法系好撒玛利亚人立法 | 第15-25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好撒玛利亚人法的立法动因 | 第15-17页 |
一、民法道德化的立法动因 | 第15页 |
二、刑法道德化的立法动因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好撒玛利亚人法立法模式 | 第17-25页 |
一、以刑事制裁为保障的立法例 | 第17-21页 |
二、以民事制裁为保障的立法例 | 第21-23页 |
三、两种立法例的比较 | 第23-25页 |
第三章 英美法系好撒玛利亚人立法 | 第25-39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好撒玛利亚人法的法理基础 | 第25-29页 |
一、关于救助义务的法哲学争论 | 第25-26页 |
二、自然法观念对好撒玛利亚人法的影响 | 第26-29页 |
第二节 美国各州好撒玛利亚人立法的主要规范内容 | 第29-39页 |
一、关于一般救助义务 | 第29-36页 |
二、关于特殊救助义务 | 第36-39页 |
第四章 我国“好撒玛利亚人法” | 第39-50页 |
第一节 1949年以前的“好撒玛利亚人法” | 第39-41页 |
一、1911年以前的“好撒玛利亚人法” | 第39-40页 |
二、1911至1949年以前的“好撒玛利亚人法” | 第40-41页 |
第二节 1949年以后的“好撒玛利亚人法” | 第41-47页 |
一、1949至1979年的“好撒玛利亚人法” | 第42页 |
二、1979年至今的“好撒玛利亚人法” | 第42-44页 |
三、我国“好撒玛利亚人法”纵向比较 | 第44-47页 |
第三节 我国“好撒玛利亚人法”与域外法的比较 | 第47-50页 |
一、与大陆法系比较 | 第47-48页 |
二、与英美法系比较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我国“好撒码利亚人法”的体系化重构 | 第50-65页 |
第一节 立法立场的选择 | 第50-53页 |
一、不同的立法立场 | 第50-51页 |
二、民法化的立法立场 | 第51-53页 |
第二节 具体的规范构造 | 第53-60页 |
一、救助义务的主体 | 第53-54页 |
二、产生救助义务的情形 | 第54-57页 |
三、救助义务的履行 | 第57-60页 |
第三节 对救助者权益的保障 | 第60-65页 |
一、依据无因管理制度向受害人求偿缺乏基础 | 第60-61页 |
二、通过国家行政补偿来保障救助人权益 | 第61-63页 |
三、因救助行为导致损害的免责保障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附:《好撒玛利亚人法(建议稿)》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