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臭灵丹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10-21页 |
第一节 臭灵丹化学成分 | 第10-17页 |
1.1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0-14页 |
1.2 萜类 | 第14-16页 |
1.3 挥发油类及其他物质 | 第16-17页 |
第二节 臭灵丹药理部分 | 第17-19页 |
2.1 抑菌作用 | 第17-18页 |
2.2 抗炎作用 | 第18页 |
2.3 祛痰作用 | 第18页 |
2.4 镇痛作用 | 第18页 |
2.5 抗肿瘤作用 | 第18-19页 |
第三节 臭灵丹临床应用 | 第19-21页 |
3.1 抗感冒作用 | 第19页 |
3.2 抗扁桃体炎作用 | 第19页 |
3.3 止咳作用 | 第19页 |
3.4 解热作用 | 第19页 |
3.5 抗顽固性带状疱疹作用 | 第19-20页 |
3.6 抗流行性腮腺炎作用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臭灵丹化学成分研究 | 第21-30页 |
第一节 实验部分 | 第21-23页 |
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21-22页 |
1.2 提取分离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23-25页 |
第三节 成分分析 | 第25-30页 |
3.1 方法 | 第25-27页 |
3.2 方法学考察 | 第27-28页 |
3.3 定性定量分析 | 第28-29页 |
3.4 结果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臭灵丹抗肿瘤作用研究 | 第30-38页 |
第一节 | 第30-31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第二节 | 第31-38页 |
2.1 体外活性测试 | 第31-32页 |
2.2 Hoechst33342染色观察 | 第32-34页 |
2.3 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 | 第34-36页 |
2.4 PI单染检测细胞周期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附图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