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表面机械强化技术 | 第11-18页 |
1.2.1 深滚 | 第12页 |
1.2.2 喷丸 | 第12-13页 |
1.2.3 激光冲击强化 | 第13-14页 |
1.2.4 低塑性抛光 | 第14-15页 |
1.2.5 表面机械研磨处理(超声喷丸/高能喷丸) | 第15-16页 |
1.2.6 滚动抛光与球抛光 | 第16页 |
1.2.7 超声滚压 | 第16-18页 |
1.3 表面强化与材料的微观结构 | 第18-19页 |
1.3.1 表层晶粒细化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3.2 晶粒细化机制 | 第18-19页 |
1.4 表层梯度细晶结构的疲劳性能 | 第19-20页 |
1.5 疲劳过程中残余应力释放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6 课题目的及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综述-不同表面强化技术对TI-6AL-4V表面完整性和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22-49页 |
2.1 表面粗糙度 | 第22-23页 |
2.2 表层硬度 | 第23-24页 |
2.3 残余应力 | 第24-29页 |
2.4 表面晶粒尺寸与细化层深度 | 第29-30页 |
2.5 表面完整性总结 | 第30页 |
2.6 常温下的疲劳性能 | 第30-41页 |
2.6.1 轴向应力加载 | 第30-35页 |
2.6.2 悬臂梁弯曲应力加载 | 第35-37页 |
2.6.3 旋转梁加载 | 第37-40页 |
2.6.4 旋转弯曲加载 | 第40-41页 |
2.7 高温下的疲劳性能 | 第41-44页 |
2.8 疲劳过程中的残余应力释放 | 第44-46页 |
2.9 疲劳性能总结 | 第46-47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3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9-55页 |
3.1 试验材料及其力学性能 | 第49-50页 |
3.2 超声滚压工艺 | 第50-51页 |
3.3 微观组织分析测试方法 | 第51-52页 |
3.3.1 金相观察 | 第51页 |
3.3.2 表面粗糙度 | 第51-52页 |
3.3.3 显微硬度 | 第52页 |
3.3.4 X射线衍射 | 第52页 |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52页 |
3.4 高频疲劳试验 | 第52-53页 |
3.5 超声疲劳试验 | 第53-55页 |
第4章 超声滚压对TC4表面组织性能的影响 | 第55-62页 |
4.1 表面粗糙度分析 | 第55-56页 |
4.2 表层微观形貌观察 | 第56-58页 |
4.3 表层显微硬度分析 | 第58-59页 |
4.4 表层残余应力分析 | 第59-60页 |
4.5 试样尺寸变化测量 | 第60-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超声滚压TC4的疲劳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2-81页 |
5.1 高频疲劳试验 | 第62-67页 |
5.1.1 高频疲劳试验结果 | 第62-64页 |
5.1.2 高频疲劳试样断口分析 | 第64-67页 |
5.2 超声疲劳试验 | 第67-71页 |
5.2.1 超声疲劳试验结果 | 第67-69页 |
5.2.2 超声疲劳试样断口分析 | 第69-71页 |
5.3 超声滚压TC4钛合金的疲劳S-N曲线及讨论分析 | 第71-75页 |
5.4 超声滚压TC4试样的后续热处理 | 第75-78页 |
5.4.1 真空热处理工艺 | 第75页 |
5.4.2 真空热处理后的微观形貌 | 第75-77页 |
5.4.3 真空热处理后的表面残余应力 | 第77页 |
5.4.4 真空热处理后的超声疲劳 | 第77-78页 |
5.5 疲劳过程中的残余应力释放 | 第78-80页 |
5.5.1 高频疲劳过程中的残余应力释放 | 第78-79页 |
5.5.2 超声疲劳过程中的残余应力释放 | 第79-8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总结 | 第81页 |
6.2 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及荣获奖励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