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第18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农业科技园区 | 第21-22页 |
2.1.2 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 | 第22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经济增长极理论 | 第22-24页 |
2.2.2 系统工程理论 | 第24页 |
2.2.3 复合生态农业理论 | 第24-25页 |
2.2.4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第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现状及问题 | 第26-34页 |
3.1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 | 第26-28页 |
3.2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现状 | 第28-30页 |
3.3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3.3.1 指标评价标准缺乏权威性 | 第30-31页 |
3.3.2 指标体系评价范围过窄 | 第31页 |
3.3.3 指标权重的配置不合理 | 第31-32页 |
3.3.4 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不强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典型地区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经验与启示 | 第34-38页 |
4.1 典型地区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经验 | 第34-36页 |
4.1.1 新疆昌吉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经验 | 第34-35页 |
4.1.2 合肥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经验 | 第35-36页 |
4.2 启示 | 第36-3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5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8-48页 |
5.1 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 第38页 |
5.2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8-39页 |
5.2.1 系统性原则 | 第38-39页 |
5.2.2 逻辑性原则 | 第39页 |
5.2.3 导向性原则 | 第39页 |
5.2.4 动态性原则 | 第39页 |
5.2.5 易操作性原则 | 第39页 |
5.3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第39-42页 |
5.3.1 基于理性分析的指标筛选方法 | 第40页 |
5.3.2 基于定量分析的指标筛选方法 | 第40-42页 |
5.3.3 指标体系构建合理性的判定标准 | 第42页 |
5.4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2-47页 |
5.4.1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 | 第42-43页 |
5.4.2 评价指标的定量筛选 | 第43-44页 |
5.4.3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 第44-46页 |
5.4.4 指标体系构建合理性的判定 | 第46-4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6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 | 第48-54页 |
6.1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其内涵 | 第48页 |
6.2 模型构建及分析步骤 | 第48-50页 |
6.2.1 模型的提出 | 第48-49页 |
6.2.2 因子分析模型 | 第49-50页 |
6.3 实证分析 | 第50-52页 |
6.4 运用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注意的事项 | 第52-5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7 结论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