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前言 | 第10页 |
1.2 微波吸收材料的定义 | 第10-11页 |
1.3 微波吸收材料吸波机理 | 第11-13页 |
1.3.1 阻抗匹配机制 | 第11-12页 |
1.3.2 损耗机制 | 第12-13页 |
1.4 微波吸收材料分类 | 第13-20页 |
1.4.1 碳系材料 | 第14-15页 |
1.4.2 导电高聚物 | 第15-17页 |
1.4.3 铁氧体材料 | 第17-19页 |
1.4.4 新型纳米吸波材料 | 第19-20页 |
1.5 碳化硅吸波材料 | 第20-21页 |
1.6 尖晶石型铁氧体 | 第21-22页 |
1.7 课题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实验原料、实验仪器设备及测试表征 | 第24-28页 |
2.1 实验原料及化学药品 | 第24页 |
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3 实验表征方法 | 第25-28页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5页 |
2.3.2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25页 |
2.3.3 能谱分析(EDS) | 第25-26页 |
2.3.4 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吸波性能分析) | 第26页 |
2.3.5 透射电镜分析(TEM) | 第26页 |
2.3.6 光电子能谱检测(XPS) | 第26-27页 |
2.3.7 激光粒度分析 | 第27页 |
2.3.8 偏光显微镜分析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壳核结构SiO_2@SiC复合粉体的制备及表征 | 第28-39页 |
3.1 实验过程 | 第28-30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0-37页 |
3.2.1 壳核结构SiO_2@SiC的XRD分析 | 第30页 |
3.2.2 壳核结构SiO_2@SiC的结构分析 | 第30-34页 |
3.2.3 壳核结构SiO_2@SiC吸波性能分析 | 第34-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壳核结构SiO_2@SiC/Ni(Co/Zn/Cu)Fe_2O_4复合粉体的制备及表征 | 第39-54页 |
4.1 实验过程 | 第39-41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53页 |
4.2.1 配比组分的影响 | 第41-47页 |
4.2.2 合成制度的影响 | 第47-50页 |
4.2.3 铁氧体类型的影响 | 第50-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Ni(Co/Zn/Cu)Fe_2O_4/壳核结构SiO_2@SiC/CNTs复合粉体的制备及表征 | 第54-68页 |
5.1 实验过程 | 第54-56页 |
5.1.1 CNTs的表面处理 | 第54页 |
5.1.2 Ni(Co/Zn/Cu)Fe_2O_4/壳核结构SiO_2@SiC/CNTs复合粉体的制备 | 第54-56页 |
5.2 碳纳米管的表征分析 | 第56-59页 |
5.2.1 XRD分析 | 第56-57页 |
5.2.2 TEM分析 | 第57-58页 |
5.2.3 吸波性能分析 | 第58-59页 |
5.3 Ni(Co/Zn/Cu)Fe_2O_4/壳核结构SiO_2@SiC/CNTs复合粉体的表征分析 | 第59-66页 |
5.3.1 组分配比的影响 | 第59-65页 |
5.3.2 铁氧体类型的影响 | 第65-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78页 |